买这本书是好奇它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不是成功学,不是高科技,虽有纪实魅力,但是描写一个垂暮的老人的,为何如此得众人兴趣?难道因为谈论的是“死亡”这个永恒话题?
《相约星期二》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该故事真实地讲述了作者的恩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已时日无多。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每周二都上门与教授相伴,聆听老人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莫里·施瓦茨教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死亡既作为该作品的主题,又作为该小说的线索,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生更深入、更透彻的思考,使《相约星期二》作品本身散发出浓郁的哲学意蕴。
“死亡”对每个生者都是知而不及其真,莫里教授把一步步接近“死亡”时对人生的感悟讲给我们听,这不是鸡汤,是一个智者,一个教师的真正忠告。
面对“死亡”,莫里教授没有逃避,他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因为坦然面对,他为自己在活着时举办了一场葬礼,亲耳听了亲友和朋友们对自己的最后想说的话,认为这比追悼会时听,是一种幸福。最爱跳舞的他,接纳了越来越不可控制的身体,把一切重新面对的状态和感受当成一个新的课题。他问米奇:“人生最困难的是什么?是与生活讲和。”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莫里的境界时时让大家喜悦。
莫里教授:“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子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我们常说“享受当下”,莫过于此。
米奇毕业后没有去寻最初的梦想,而是一路追逐金钱、名利,让自己成为“忙”而“茫”的大多数人。莫里教授:“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有这样一个坦陈心的莫里教授,才能在死亡面前平静而理性做着正确的决定。长期卧床不能自理期间:1'让同是大学教授的妻子没有放弃工作照顾他,在他去世后,妻子依然在大学继续讲课,尊重和支持是对伴侣最好的爱。2'让两个在外地的儿子安心工作,不为他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放手和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爱。3'让朋友们来看他,不掩饰自己病态时的难堪,接受朋友的帮助,真实和坦陈是对朋友最好的爱。
临终前几天,他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米奇听了,觉得这都是非常简单的事:吃喜欢的食物,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我们现在总是把“想要”当成“需要”,欲望当成了必须。于是,在无情地破除一系列自我异化的物态追求之后,自私因无聊而受到嘲弄;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放到了人生追寻的中心。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他在最后的课程中一遍遍重申: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写到这里,想到新看的电影《红海行动》,没有多少人有机会能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平凡的我们怎样做,才不愧对他人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唯有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世界……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