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词语汇
寝迹衡门下,邈(miǎo)与世相绝: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邈,远。世,指世俗,官场。绝,断绝往来。“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
顾盼莫谁知,荆扉(fēi)昼常闭: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顾盼,犹言看顾、眷顾。莫,没有人。荆扉,用荆条编成的柴门。起四句叙事,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
凄凄岁暮风,翳(yì)翳经日雪: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翳翳,阴暗的样子。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hào)已洁: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皓已洁,已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这两句甚得旷天雪原精神,为咏雪名句,千古传诵。“只十字,而雪之轻虚洁白尽在是矣,后来者莫能加也。”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
劲气侵襟袖,箪(dān)瓢谢屡(lǚ)设: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劲气,猛烈的寒气。箪瓢,即箪食瓢饮。箪,竹编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谢,辞绝。屡,经常。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萧索,萧条,冷落。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了无”撇扫之词,承上启下。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遗烈”两字,偶露激情。
高操非所攀,谬(miù)得固穷节: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谬,误,谦辞。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为。“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jù)为拙!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苟,如果。由,沿看,遵循。栖迟,游息,指隐居。讵,岂。仕进的“平津”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
寄意一言外,兹契(qì)谁能别?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一言外,一言之外。一言,指上面四句话。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契,契合,指志同道合。别,识别。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意译】:让行踪停留在衡门之下,远远与尘世相隔绝。顾盼张望没有人是我的相知,大白天柴门也经常关闭。年终时劲吹着凄凉的风,遮蔽了天空,整天飘着大雪。侧耳倾听,一点声音也没有,闯进眼帘的则是一片皎洁。劲峭的寒气直钻进襟袖,粗茶淡饭也不能经常陈设。空荡荡的房中一派凄凉景象,终究没有一件事值得欢悦!一一阅览千年留存的古书,时时可以看到古人的义烈。高尚的德操不是我所能追攀,只想坚守“君子固穷”的高节。假如不肯走那坦途大道,隐居生涯何尝是笨拙的选择!寄托心意在固穷这句话之外,这种体会除了你,谁还能辨别?
【析评】
此诗作于渊明三十九岁。敬远是渊明的堂弟,他们自幼关系亲密,成人后亦志趣相投,感情融洽。这一年敬远二十三岁,同渊明住在一起,并一道读书躬耕。这年春天,诗人开始到怀古田舍躬耕。一年的劳动,收成甚微。寒冷与贫乏,都预示着躬耕自资道路的极端艰辛。这首诗就是在年终腊月之时,渊明写给敬远,以寄托深刻的慨叹之情。
寝息柴门,与世俗隔绝,荆扉常关,寒风袭来,穷困潦倒,固穷自守,历览千年古书,时常看见操守品德高尚的先贤烈士,自己愧然。这首诗是陶公归隐后第一年的纪实“录像”。
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里不断运作和升迁,那是阳关大道(“平津”);另一条是退守田园,栖迟于衡门之下,这是独木小桥。陶渊明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成,那么只好走后一条,这也不算是“拙”。话是这么说,却总是有点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味道,有自我安慰的意思。
事实上固守其穷决非易事。陶渊明在诗中坦率地说自己是“谬得固穷节”,论者或以为这是他的谦辞,其实这一句诗表明他本来并不想走这样一条路,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不走坦途仕路,甘愿隐居于乡里,自力更生,躬耕自给,一年劳作,不得温饱,但仍不改志,岂为拙乎!真实地反映陶公当时的思想和志节。
一向恬澹的诗人终于道出了“了无一可悦”的慨叹。
这首诗绝大部分诗句意思都相当明确,只有结穴处“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两句颇有玄言的色彩。这里的“一言”,或谓指“固穷”,或谓指“栖迟讵为拙”,恐怕都不大合适,既然是“一言”,应当只能是指出上句之末的那个“拙”字——否则就不止“一言”了。
“拙”字在陶诗中出现过多次。陶渊明后来往往在褒义上使用此字。在此诗中,“栖迟讵为拙”这一句是为“栖迟”亦即隐居辩护的,他说这样活着还不能说是“拙”,这里“拙”字明显是贬义的。当然,陶渊明立即又说,“拙”字在它的一般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这就含有要替“拙”字推陈出新的意思了。诗中末句忽然发问道:谁能够对此作出分析研究呢?他大约是寄希望于他的从弟陶敬远罢,但也没有明言,此时诗人自己陷入了深沉的反思。前人论陶渊明此诗往往一味称道其高尚,而无视其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尚未可称为知言。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辑评】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无一可悦,俯首自叹;时见遗烈,昂首自命。非所攀,又俯首自逊;苟不由,又昂首自尊。章法如层波叠浪。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倾耳”二句写风雪得神,而高旷之怀,超脱如睹。……起四句,一句一意,一意一转,曲折尽致,全得子卿“骨肉缘枝叶”章法,而无揣摹之迹。
延君寿《老生常谈》:“凄凄岁暮风……在目皓已洁。”自是咏雪名句。下接云“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接得沉着有力量。又云“高操非所攀……栖迟讵为拙”,想见作者之磊落光明,傲物自高。每闻人称陶公恬淡,固也;然试想此等人物,如松柏之耐岁寒,其劲直之气与有生俱来,安能不偶然流露于楮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