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问这个问题的人不少。
但是,无一例外,我保持着一贯的态度:不给任何建议。
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要给建议呢?
人家自己投入几十上百万开机构,即使真要关停,也应该是自己全面思考过后做决策啊。凭什么轮到你一个陌生人来给决策呢?
所以,以下的内容,来自我自己对自己机构是否要关停的一些思考。
毕竟,除了做咨询以外,我也掉进开机构的坑里了。
实话实说,不是第一天,是双减政策出来的当天,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是去?是留?
从去年,到今年,每当疫情来临,我就得慎重的思考一次。所以,我也非局外人。
当时考虑继续经营,基于一件事情:有证!也就意味着暂时合规。无非就是把学科办学许可证变换为非学科办学许可证。
培训需求一直存在,有需求,就要有人来满足需求。我们还愿意做那个满足需求的人。
如果仅仅是双减,证照合规这个要素,就是继续下去的理由。
现在来看,终究还是太年轻。
我相信,在双减政策发布之后,有不少朋友跟我是一样的想法,所以才会熬到现在。
之所以现在会考虑关掉机构,核心原因并非双减,而是疫情!
疫情带来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动态清零之下,所到之处经济停摆,教培行业首当其冲。
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城市最先发布停工停产的行业,无一例外,都是教培业。
哪怕是停课一周,都会引发退费,更不用说如深圳一样,停课2-3个月。
成本不减,收入没有,有多少人的家底能长期熬得住?更重要的是,你还依旧没有看到头。至于什么时候能到头,天知道!
话不多说,接下来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思考:
从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我们时刻在做的一件事是:梳理财务数据!尤其是作为机构老板,你必须始终清楚机构到底负债了多少?这些负债中,投资款和未耗课分别是多少?如果不存在未耗课负债的话,理论上机构经营是不错的。
清楚自身财务数据之后,快速的去设计了不少耗课活动,用来加速耗课。庆幸的是,到今天,过往欠下的未耗课基本补齐,也就意味着,哪怕是当下关掉,也能不用追加投资退费,轻松撤离。
事实上,今年机构之所以经营困难,主要是受困于疫情。不仅机构停摆,其他行业也停摆。不仅你我收入大大降低,家长的收入也在大大降低。
更重要的是,现行“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已然明确。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企业主,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得把它作为核心考量因素。商业逻辑和运作形态是否能够脱离(或尽量减少)这个政策的影响,会是我们是否要坚持下去的重要指标(当然,这是于我个人而言的思考,并非鼓励大家躺平)。
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心理上和经济上都得准备。疫情短期内不可能消亡,也就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安的。本来是不确定因素的疫情,现在已经变成确定性因素。这种情况下,还想继续经营,就必须收缩,乃至于关店、裁员、缩小场地。
当然,哪怕部分城市机构已经复课,也建议深刻研究一下自己的业务是否可以线上获客、销售,以及完成交付。纯粹指望线下,显然是靠不住的!哪怕是具备线上耗课的能力,你也能比别人活得久。毕竟,招生都是负债,耗课才是收入!
时刻记住:就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而言,教育机构的核心工作一定是耗课!加速耗课!尤其是欠了很多课时的机构,更应该如此。债总要还,坑总要填。要通过耗课及时将收取过来的流水落袋为安。
再强调一遍:招生都是负债,以前是,未来更是!教育行业要真正去资本化,去产业化就必须把“流水”关进笼子里。没有0成本使用的预付款现金流,所有投资和运营成本就只能自己从口袋里掏出来。
不建议把疫情与双减割裂的看待,这两者已然成为一体。所以,无论去留,都得基于大环境和大政策综合考量。假如,你的投资底线能撑到疫情结束,那么你又有多大把握能逃过双减?
越早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思考越好,快速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未来的机构经营模式,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动态清零抗疫政策下的单店盈利模式!单店盈利模式很难,动态清零抗疫也很难。
记得摸摸自己的口袋,再摸摸自己的头,对自己说一声:不是我的错。以上是我自己送给自己的话,纯粹的瞎思考。【内容版权归属:深学邦刘一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刘一一:11年教育行业运营实战及精细化数据管理经验;6年私域流量及个人IP变现践行者;2016年开始0成本创业,实现0市场投入产出数百万/年,近4年,长期致力于帮助教育机构搭建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