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们的共读书目是《名人传》,到今天为至,这个任务己布置下去三周了,我想孩子们也一定读完了,因此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我们准备开一个读书交流课。
因为这本书中的三个主人公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都是外国作家,他们生活的年代也比较久远,文中的语言、故事情节也有一定的难度。我担心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课前我制作了课件,认为准备已比较充份了。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们先在小组进行了交流,抓住自己最感动的一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室里讨论非常的热烈。
第二个环节,自愿站起来交流。举手的人了了无几,第一个同学介绍的是贝多芬,贝多芬的生平,贝多芬的性格。当我追问能不能抓住故事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精彩片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时,大家都不吭声了。我再三的鼓励鞭策,大家还是无动于衷。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有点纳闷了。不就是一本书吗?都已经读了三周了。最后我逐一进行了调查和追问,才知道,大家大多都说读的不太懂,所以也说不详细,不敢说,课堂气氛也热闹不起来。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书目的推荐过于盲目,站在成人的角度,认为读起来有价值,而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文中冗长而又极为相似的人名足以让孩子们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因为年代久远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让孩子们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对文中主人公的遭遇很难感同身受。对主人公的作品了解甚少,不能体会他们的伟大。比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欢乐颂》《月光奏鸣曲》再怎么出名,可他们没有听过。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如何的精致传神,可他们没有看过。托尔斯泰的作品他们也没读过。所以理解当然不会深刻。也就没有说的欲望了。
二、课前的准备不够充份,课前没有对他们进行充份的调查和了解,只是相当然的认为他们读完了,也一定了解了。而没有问他们究竟读懂了多少,哪些地方读不明白。
三、读前的布置不到位,不具体。没有让他们对重点内容进行批注、勾划、标记,读完后再拐回头翻看时费时费力。
看来任何的事情都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简单,这次读书交流课的失败给我重重的一击。始行之,方悟之,才能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