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讨论全画幅相机,好像想要成为一名摄影师就得有一台全画幅相机。但是你对画幅真的了解吗?只有全画幅、中画幅、APS-C画幅(或者被人戏谑的称为残幅),甚至是 M43 画幅都有什么区别吗?
首先来说全画幅,其实所谓的全画幅格式就是指传感器大小和传统 135 胶片的感光部位的尺寸大小相同,因为和中画幅甚至是大画幅相比,135 格式在胶片时代是最为便携的,因此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下面这张照片,左边是 6*6 格式的中画幅,右边是 135 画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画幅的尺寸,这样一对比就知道中画幅和全画幅在尺寸上的差距有多大了。
尽管在胶片时代,APS 的尺寸标准就已经制定,但是由于 135 格式已经流行了几十年,无论是机身还是胶片本身都已经非常实用,因此 APS 标准在胶片时代并没有流行开来。
不过进入数码时代,受制于传感元件的制造成本,才让小尺寸的传感器成为了入门(家用)主流。
发展到今天,即使是比 APS-C 更小的传感器,像是 1英寸的传感器(索尼黑卡)也能有非常出色的画面表现。
相对于全画幅尺寸传感器,我们将小尺寸的传感器称之为裁剪的传感器,裁剪的传感器对于入门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还是要知道在上面安装不同的镜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由于过去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基于全画幅格式设计的,所以它们都可以用在较小的传感器的相机上,但是,在使用全画幅镜头用在裁剪传感器上的时候,由于传感器较之镜头设计幅面更小,所以只有中心区域的一部分能够覆盖到裁剪传感器上,所以捕捉到的画面会在感觉上相应放大。
比方说,下面这张照片是使用全画幅相机 28mm 镜头拍摄的。
当我们使用同样一支 28mm 镜头在 APS-C 画幅相机上拍摄的时候,由于传感器更小了,所以传感器能够捕捉到的画面就只有原来画面中心的一块地方(红框大小是我随便画的,并不严谨,只是为了示意)。
这个时候,单纯看这个中心区域,也就是 APS-C 画幅能够拍摄到的部分,就看起来好像是画面被放大了,也就是说不像是 28mm 拍摄的了,像是用 40mm 镜头拍摄的。
所以说,当全画幅镜头用在裁剪画幅上拍照的时候,能够得到的焦距应该乘以一定的焦距转换系数。画幅越小,焦距转换系数就越大。
如上图所示,M43 系统的焦距转换系数是 2,也就是说当在 M43 系统的相机上使用全画幅镜头的时候,要将镜头焦距乘以2,而在 APS-C 画幅上拍摄的时候,受传统制造工艺的不同,N 家和 C 家是不同的,但是差距也并不是那么明显。
用下面这张照片来解释可能更加容易理解。
在上面这张图上,圆框部分表示的是一支全画幅镜头所能够捕捉到的全部场景,而红框部分则表示全画幅传感器(36mm × 24mm)能够记录下来的部分,蓝框部分表示一块 APS-C 画幅的传感器能够记录下来的部分。单纯从画面上来看,蓝框部分比红框部分捕捉到的范围更小,但是要是将蓝框部分的照片放大的和红框大小同样大小的时候,就会给人感觉蓝框部分能拍到的地方更远,也因此同样一支镜头,用 APS-C 画幅拍出来的感觉焦段好像更长。
也就是说,虽然你的相机的套头是 18-55mm,但是能够拍摄到的焦距其实约为 28.8mm-88mm(1.6x),因此,在使用 APS-C 相机(C 家)的 1855 套头的时候,我们可以在 22mm 处拍摄到等效 35mm 的画面,在 31mm 处拍摄到大致 50mm 的画面,在 55mm 处拍摄到相当于中焦 85mm 的画面。
单独就焦段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实用的焦段范围。所以刚刚入门的朋友可以通过这支镜头了解各个焦段的特点,也能在拍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习惯于哪一个焦段,对于刚入门的练习来说很有必要。
而一些固定镜头的 APS-C 画幅的相机,像是 Ricoh GR,镜头上标示是 18.3mm,但是提供等效焦距是 28mm;像是 富士 X100,镜头上标示是 23mm,但是提供等效焦距是 35mm。
APS-C 画幅的相机,基本上可以使用全部全画幅镜头,但是不要忘记考虑到焦距转换系数,而专门为 APS-C 画幅设计的镜头,是不能够用在全画幅机身上的,因为设计的限制,镜头能够捕捉到的画面无法全部覆盖全画幅传感器,除非相机中有内置裁剪模式,让相机以裁剪画幅的模式来拍照。
虽然不否认底大一级压死人,相对于 APS-C 画幅来说,全画幅由于传感器更大,肯定素质会更好,在高感以及细节表现上肯定会比 APS-C 画幅更加出色,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初学者来说,APS-C 画幅已经足够够用,一般日常拍摄也不会察觉到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如果只是随手拍拍,倒也无妨,但若是想要以后升级全幅,那么在镜头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不要买了一大堆 APS-C 画幅的镜头以后都没了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