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杨绛先生名号,是在某年夏季,那时候还在北京,一位我很尊重的师长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高度赞美杨绛先生的文章,出于好奇与某种敬仰之情拜读了那篇文章。读完之后,只是多了一点了解,世间还有这样的一位博学之士,她是钱钟书的老婆,她的精神世界与个人品德得到很多后辈人的推崇,很厉害。影响我让我觉得杨绛先生很厉害,是因为那位前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夫人),她很欣赏这位先生。
能被称之为“先生”的女子,她一定身怀绝学,满腹经纶,这是我的学识范畴内能够认知到的深度,除此之外,我们就此别过,没有再多的交集。她,就像被人灌了一篇鸡汤文一样从我生命路过。
我没有看过任何有关她的文字,也没有详细了解任何有关她的身世背景。她,就在我毫无察觉的时间里,度过了她百岁人生的仅有几年。
会有遗憾吗?人生的遗憾又何止这些,像我们这样的平常百姓,远远的仰望着那些高大的崇拜体,也便是给他们的人生与工作极大的鼓励。我常常是这么想着,默然的生活在与他们无关的每一天里,却又不停地在追逐着他们的精神,总想靠近,变成一位类似的人,拥有类似精彩却平凡的一生。
很努力,也很矛盾。
杨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写到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心坎里去,成为了这几天,朋友圈再次铺天盖地的震撼。
有人说这些文字并非来自杨绛先生,有人在否定这个事实,更多人更愿意去相信这是这位离世老人在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的人生忠告。而她,似乎更愿意做一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得女子,生,不为名所累,去,不为利所害。这些,都是在不同的编者文中看到,带给我的竟是想为之写点什么,用我有限的文采,诉说一番游走在我的精神世界里的杨绛先生。
可是,写到最后,发现,我们只能是我们自己,只能成为这样的我们自己,我们依然会盼望着惊涛骇浪,也依然会向往着那一份宁静里的恬淡,我们依然矛盾着去坦然,也在看似坦然的生活里,不时的被惊起一点涟漪。
生活,终将是要归于平静。
如果杨绛先生的个人愿望是,她的离世不为世人所利用。我想她的人格魅力里应该也会有这样的一份理解留给后人,原谅我们发自内心的对她追忆。因为我们在缅怀的同时,也在缅怀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所有带给我们感动与惊奇的人们。他们不仅仅是一种风骨,一种气节,一种可望不可及的高远,还有一种即将要被掩盖在历史里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