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了算,如果把影响我个人情绪的全部因素做个分类和程度统计,有关美和不美的情况,要占到30%以上。
这么讲的依据是,从每天睁开眼到睡着,眼睛便是个巨大的容器,要收纳无数画面:有电梯里的广告、小区里的垃圾桶、道路中间的栏杆、地铁站的安检设施;也有碧蓝的天空、泛得金黄的桐叶、正午的流云、傍晚的夕阳;也有街道的行人、两旁的商铺、餐厅的桌椅墙壁、以及便利店的出餐档口和结账台;还有商场、影院、学校、医院等等等等场所。
眼睛这容器,跟耳朵和鼻子一起,组成一套环境音像综合处理系统,直连大脑,而大脑又直接输出情绪反应给我们的感受接收系统。一旦碰触到美好或者不美好的画面,连锁反应就会发生。毫无疑问,美好的声音画面和气味,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触发积极的情绪;不和谐甚至丑陋的让人烦躁的一切,让我们不忍视听,触发负面或暴躁的情绪。不同的情绪通过对我们思考力和行动力,引起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
但是,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的感受并非一模一样,对于美,也有敏感和愚钝。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许多人无法忍受的天桥标语和马路隔栏,若无其事地存在了几十年,仍安然无恙。为什么我们无法忍受的街道叫卖音响,天天都按时按点儿地向城市上空排放噪声污染,却未遭管制;为什么某些人眼中的高档餐厅,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土豪山寨,可是挡不住人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那么,究竟美是客观还是主观?究竟有无规律呢?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著作《谈美》中写道: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也就是说,美感的产生,是特定的主观,通过对特定的客观的观察和思考产生的。朱先生说:美之中,既有人情,也有物理。我认为,既然有物理,就该有规律。
昨日与我的老板出差途中,他认真耐心地为我讲解数学里,分形理论和分形研究工具在现实中的意义。他说分形分形理论的最基本特点是用分数维度的视角和数学方法描述和研究客观事物,也就是用分形分维的数学工具来描述研究客观事物。它跳出了整数维度的传统藩篱,更加趋近复杂系统的真实属性与状态的描述,更加符合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他从大不列颠岛海岸线,给我讲到康托集,科赫集,告诉我分形架起了科学与艺术的桥梁。我也再次从科学的视角验证了很多年前,周海宏教授谈到音乐美学时提出的,美有三个要素:一致性、丰富性、变化性。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分形理论的结论吗?自体相似对应一致性,局部可以反应整体对应着丰富性、自体迭代对应着变化性。原来美是完全可解释的。
那么美感为何因人而异呢?我又在《谈美》中找到朱光潜先生的解释
我深赞“在有所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看到这个高论,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人,首先是有情的人,当一个有情的人,面对环境,才被赋予主宰心灵的自由。而美,历经千年,由个体的意识,演进成集体的意识,积淀成人类的财富。
我们被赋予几千年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美学意识,本身就是馈赠。不论什么时代,因何原因,阻挡和禁锢了我们去大胆追求更美,只要此时此刻,我们真心希望环境更美、生活更美、人生更美,就用行动对俗滥和丑陋说不。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