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篇发表在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文章《为什么课件没那么重要?》,心有戚戚然。
文章中写到了作者的一次亲身经历:因为要上公开课,自然压力不小。而这种压力也转化成了 备课的动力。反复研读课文,一些段落基本上能熟读成诵,琢磨文章的结构和叙议结合的写法,品读关键词句,预设学生的各种可能反应,想象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景,设计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语,思考学习这一课对于学生的意义等。课文的词句和学生的表现在他脑海中反复预演。功夫不负有心人,那节课同事们反响很好。而那节课的课件只有一张幻灯片。他成功了!那节课后的一两个星期,他都沉浸在喜悦中。
还说到,后来上常规课,他也会制作课件,但一般都不超过10张。课件越简单,感到越能解放自己,有更多时间琢磨课文,琢磨学生,琢磨课堂预设与生成,从而改进教学。
作者还明确发问:为什么课件没那么重要呢?因为很多重要的东西课件是无法呈现的。比如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回答恰如其分的点拨,拉近师生距离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教师对学生发自肺腑的激赏语言等。
课件只是器,只是工具。而课堂最重要的是道,是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我们用不好别人的课件,别人也用不惯我们的课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中有课,就能少用甚至不用课件,臻于“大道至简”的境界。
显而易见,也更深有感触。去年我就不止一次就这个问题也反复说出自己的意见。课件本身除了助力我们的课堂外,也是对课堂的掣肘。依赖课件就会让我们更关注课堂进度而非学生的学习本身,从而让我们对课堂的精彩生成和转瞬即逝的教学资源视而不见。
文章的最后,作者再次强调:课件没那么重要,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不是机械的训练。而语文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中离精神和灵魂最近的科目,它追求的是自由,追求的是有趣的灵魂,追求的是诗与思。
在今后的学习中,真的希望咱们的教师偶尔使用课件,经常涵泳文字,总是凝视自我和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