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B端产品设计当中,理解和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现实操作中,设计者有时候会基于错误的信息、个人偏见、不正确的市场研究、或设计者自身加戏过度导致产品设计违背了事实的需求,从而带来了失败的案例。本文将以我工作中犯的一个经典案例来探讨这种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启示。
案例:违背事实
因为是做学校工具产品的,在这个产品设计中,老师提出的需求是:因为学生使用ipad和平板登录「APP」学习,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在APP产生,由于属于开放式学习,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去做其他事情(如刷抖音、看其他网站等),系统无法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期望系统能够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学了什么课,看了多少时长,学生喜欢看什么,哪些类目观看热度高,学生有没有离开系统,什么时间离开了系统,发消息或者平台及时能够通知教师。
在这产品设计中,是这里设计的:
1.统计每个学生观看的课程的时长,每个课程下的分类再平均时长(因为每个课程有多个分类属性)。
计算如下:假设学习时长共100分钟,课程A(属于分类a,b,c)占30分钟,课程B(属于分类a)占20分钟,
(1)求出课程A中a,b,c三个分类的平均时长(用1-其他两个分类的平均时长);
(2)a分类的总时长=课程A的a类时长+课程B的a类时长;
(3)求a类百分比= a分类的总时长/100*100%,求b类、c类依次类推;
注:最后一个百分比也用1-其他的百分比之和,能确保100%。
2.记录学生每个时间点的行为时间,并上报,通过页面展示出来。
咋一看,上面的产品设计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公式没错、同时也能满足用户需求、也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数据。但是,我们来解读一下需求:“学生学了什么课,看了多少时长,学生喜欢看什么,哪些类目观看热度高”,这里的类目其实就是所指的a,b,c课程分类,这是从用户嘴里说出来的,那么跟实际业务存在什么问题呢。
问题:比如,学生A看30分钟《探索外太空》这个课程,《探索外太空》属于a科技类、b科学类两个分类属性,那么从实际事实发生来说,学生A是不是就是看了30分钟a科技类,30分钟b科学类,因为课程它是一个整体,没办法将时间按照分类平均,如果按照分类平均,强行将30分钟分别分配给a科技类、b科学类,就会变成各看了15分钟,但是这样就违背了客观事实。所以这里只能按照整个课程统计观看时长,通过课程也能反馈出学生喜欢看什么,至于用户提的“哪些类目观看热度高”,只能说是作为一个不重要的参考数据展示,这也是产品在接收需求的时候没有去甄别需求的事实,导致在设计的时候犯了错。
调整后的正确需求如下:
好了,以上就是一些产品设计经验分享,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