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河北省沧州市青县,
传说诞生于天地之始,
发端于两千多年前,
孕育于大运河畔,
繁荣于眼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做“盘古”……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便是口口相传的“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庙
我的家乡又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时候,在现今沧州青县城南6公里处发现了一座盘古墓。大禹出于对盘古氏的崇敬,先把盘古墓修好,又修一座“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100户看殿。
后人将那守墓的那100户人家称为“小盘古村”,将那看殿的那100户人家成为“大盘古村”。再后来,挖泉取水,名为“盘古井”;开渠引水,名为“盘古沟”;蓄水成池,名为“盘古潭”。
如今虽然已经有些残破,但是盘古庙依然屹立在黑龙港河北岸,这就是我的家乡最古老的传说,一个“世界万物从这里走来”的地方,有一段亘古千秋的传说历史。
其实,中国民间有许多地方修建过盘古庙或者盘古墓,最为著名的有三处,我的家乡——河北青县——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分别在广西来宾和湖南耒阳。
盘古庙史实
传说毕竟是传说,这并非可考的青县盘古庙之源,而据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元代。据《元史世族七》记载:
“(元)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明永乐四年重修,成化元年,知县刘素再修。”
又有俗语曰:
“先立盘古后立天,盘古受祭在会川”。
上文的“会川”即为青县旧称,这两段文字便实实在在地记录了盘古庙的兴替。如今二十一世纪,盘古庙又在黑龙港河南岸的新址进行了重建,恢复了原来三殿一庙的雄伟气概。青县从盘古开天中走来,而今昂首迈步开辟新天地。
青县之源
说完盘古庙,说回青县。
青县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汉高帝时期置参户县,先后称长芦县、芦台军、乾宁军、永安县、乾宁县、会川县。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始称青县。
而如今青县仍然有两条街道分别称之为乾宁街和会川路,古韵犹存。
“燕王扫北”
然而据我的爷爷讲,我们祖上并非当地人,而是“燕王扫北”之后,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当时,我还在上高中,听到这些话感觉有点儿震惊。
我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个传说大约需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来,太子早亡,按照嫡长继承制,于是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长孙。朱允炆性格软弱,朱元璋为避免朝野争权,把饱经战火考验、见识广、手腕强的儿子们陆续封王,派往外地。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民间则称之为“燕王扫北”。
沧州之战
整个战场波及整个黄河以北中原地区,历时四年的明朝内战使得当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其中最为惨烈的当属沧州之战。
据《青县志》记载:
“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传说“徐凯屯沧州,备燕王。燕王曰:‘沧州所备,为青县长芦。’经东道砖垛灶坡至城下,拔其城,擒徐凯,余众悉降。畿南之民,多起抗燕军,燕军恨之,遂赤其地。至今犹呼:‘燕王扫北。’”
也就是说,当时先由建文帝的南军北伐燕王,其主帅盛庸率军驻德州,副帅吴杰占据定州,都督徐凯则驻守沧州。
燕王朱棣欲破沧州,却佯装下令出师征伐辽东,行军中途他对手下将领张玉等人说:“今南军以德、定、沧三州互为掎角,以阻挡我军,德州和定州都是城坚兵众,应避其锋芒,不宜攻取,唯独沧州,城墙早已倾圯,徐凯正在修筑,而现正值冬季,天寒地冻,雨雪泥淖,修城不易,正是我军可乘之机。”
于是大将张玉等人率军自直沽(今天津市区)南折,急行军奔袭沧州。燕军偃旗息鼓,日夜兼程,避开大道,不走青县,而是从东边偏路,过砖垛、灶儿坡直接扑向沧州。为了保密,一路上把沿途所遇的敌军探马(侦察兵)全部杀掉。
徐凯以为燕军已征辽东,放松了警惕戒备,便下令士兵四出伐木,抓紧修筑城墙。谁知燕军突然从天而降,徐凯仓促应战,临时布阵抵抗,然而军士们手忙脚乱,甚至来不及穿不上盔甲,最终没有能抵抗住燕军的猛烈进攻。
燕军张玉带头从城东北角肉搏登城,一举拿下沧州,当场杀死南军一万多人(据说在攻城主将朱能的神道碑里,这一数字是六万)。徐凯被生擒,其余军卒则全部投降,可怜这些降卒俘虏,马上也都被燕军活埋了。
这场战争使数十万军兵士卒战死沙场,而受害更为眼中的则是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
民国《沧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三年之中,纵横河北数千里,杀戮几无孑遗,为前所未有之奇劫。”据说当时曾有人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大道上摆上元宝,过了三天三夜,再去查看,竟然原封不动。
移民之实
以上均为传说,实际上据《明史》记载:
‘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
也就是说,当年的战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石家庄,邢台,邯郸一带。明朝的大规模移民虽然有据可考,但却并非完全由于“燕王扫北”所导致的。
在此之前,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在各地兴起,战乱不断,攻城掠地,再加之气候多变,黄河决堤,水灾蝗灾,纷扰不断,致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元史》)因此,“邑之土著,问无元人,率以永乐二年迁此邦之人士。先民为燕兵所屠戮,死无遗类。”(《青县志》)
也就是说,元末明初兵荒马乱地这么一折腾,中原地区人口剧减,几乎没有什么人了。于是,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移民。
而彼时,山西地区却是相反的一番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洪洞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移民输出地,以充实中原地区,以保证物资供应以及战略守卫。
据民国《沧县志》记载,永乐二年“迁大户实畿辅,沧州居民土著甚少,大抵皆外省迁至者”。
写在最后
据我的爷爷说,当时移民的发生地,便是在山西洪洞县的一颗大槐树下。那颗大槐树被当地人视为吉祥之树,被官兵逼迫上路移民的时候,乡民们都紧紧拉住这棵大槐树,对它依依不舍。后人慢慢地把这棵大槐树作为寻根问祖的标志物,以便将来可以找到自己的家。
这就是六百多年前,“我的家乡”发生的一次移民史实。永乐二年也就成为了沧州青县等地的历史断层,也是新的历史的起点,也就有了如今的我们。
二十一世纪的青县发展很快,路变宽了,文化变多样了,公园变美丽了……而现在的青县也会成为历史,也会是一个更辉煌的历史,你我都是历史车轮上的一颗铆钉,一边见证,一边创造。
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大历史,甚至是世界史,却很少了解当地史,很少发现我们自己的来龙去脉。而当我翻开这鲜为人知的家乡历史,才发现历史传说那么精彩,那么可感,息息相关的过去也变得有了温度,家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个温柔乡。
生命从来顽强不息,生活一直酸甜苦辣,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这里有回忆,有所思,有记事。
从这篇开始,陆续穿插着写一个叫“家乡”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回忆,那是不可也不会抹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