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的三个途径:凭借自身经验、借鉴别人的方法、参考最新科研成果,我想你一定对第三种方法最感兴趣。
比如说,怎么休息才高效?如何在工作和休息间自由切换状态?什么样的休息会让你越来越累?
对于休息这个寻常问题,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可没有休息,一直在做研究。今天我把原物理学家万维钢老师总结的最前沿的成果再捋一遍,看看高手的休息方法,和普通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你先来猜一下,在一下这几种休息活动中,哪个效率最高?
1、放松:什么都不干,做做白日梦,或者做个伸展运动
2、给身体补充点什么东西:喝杯咖啡之类
3、社交:跟同事聊聊天
4、认知:看看新闻、查看邮件
第4项,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休息方法。但研究结果非常明确----上网不但不能休息,反而房我们变得更累。
这是因为脑力劳动者最需要花费,也是最需要从休息中恢复的两个资源,是“意志力”和“注意力”。现在很多心理学家实验都认为这是两个有限的资源,最好用在刀刃上。
所以休息的目的就是让注意力和意志力回血。但是上网----阅读会消耗注意力;决定是否点击,是否购买之类的各种决策会消耗意志力。
科学家的第一个建议是要休息,先断网。
第二个建议是最好休息的时候离开办公室。
所以关于休息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常常把“娱乐”和“休息”给混为一谈。
注意力需要“养”
这里你需要知道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默认模式网络”。如果当前没有任何任务,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大脑处在闲置状态---这就是“默认模式网络”。
在这个状态中,大脑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畅想,而且把不同的想法链接起来。
这种遥远的链接,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发散思维”,这是创造力的来源!所以当你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的时候,千万不要有负罪感---这是一项有一身心得活动。而且我们要主动开启这个默认模式网络。
第一个办法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首先你得找个不需要费力的事情做。比如织毛衣、摆弄花草、散步之类的,目的是让大脑放松下来,进入默认模式网络。然后主动想点好事儿---好玩的事儿,在树林里穿梭,在游艇上躺着,或者纯粹是白日梦,想想你期待了一个什么事情。
第二个办法是小睡片刻。
第三办法是假装自己是别人。这是当你有问题解决不了得时候用的办法。比如文科生可以暂时假装自己是个理科生,换个视角,胡思乱想一番,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思路。
看完万老师分享的最新科学休息方法,我再结合自己的休息状态,发现如此。
早上起来去散步的这一小时,我做了两组实验:一、是一边散步,一边学习(听课程)。二、是纯粹散步和享受(听喜欢的音乐)
结果是:第一种方法步行回家后,就想补觉。第二种方法步行回家后,人比较愉悦,有更多精神气。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写作文,我也做了两组实验:一、是规定时间一直写。二、是写一段,感觉没什么了,就出去走走,找人说说话,或是干脆不写了,下次再记下来。结果是第一种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方砖,第二种写出来大部分都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科学的休息方法到底有没有用,我还在继续尝试。
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想要做出一点成绩,居然连呼吸都得练呢?之所以要学习最前沿的休息方法,都是因为你想做一个不一样的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