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荷氏开门法火爆在各大搜索头条、朋友圈、微博界...
所谓的荷氏开车门其实就是荷兰的驾驶员的一种开车门方法,荷兰的司机开车门时总是习惯用距离车门比较远的那只手开车门。这个动作的好处是:当人换成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门时,你的上半身会自然而然地转动,头部也就跟着转动,然后眼睛就会很自然地向外看。首先,眼睛会通过后视镜观察,然后转身的时候向后看,这一个完整的动作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无论后面来的是单车还是机动车。
想必,也只是火那么几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为什么呢?
0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第28页
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第31页
工具必须以理论为基础,这是因为:只有这样的工具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比如,各类理论的课程班、认证班: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领导力...都是把老外的理论琢磨出一个系统的课程来,跟我等百姓说:来,一步步教你,就会了。
凡是在市场上推广的火热的理论,八成都是有了这些作为工具的课程,那些还没开发出工具的,则是无人问津的宝藏。
当我第一次听说荷氏开门法的时候,我就想到这段话,这种开门的办法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我们下车时的思维习惯,比直接不断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来的直接和容易。这道理就如同,要跟小孩说“请你将玩具放到左边的柜子里”,而不是跟他讲一堆“玩具不收好以后找不到,我们要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02
长期“拆为己用”的锻炼中,有一种习惯就是问:这种方法的边界条件是什么?
为此,我做了一次朋友圈调查:
结论是:平推门、上翻门不适用,比如下图这样的霸气侧漏。
03
那么,对于普通小汽车来说,适用吗?
不适用。
比如:我的开车习惯是,副驾驶座上放包,下车时,右手拿包。就算没有包,右手要拔车钥匙,一般是右手拿住钥匙,左手开车门,下车后右手锁车,再把钥匙收起来。
如果用荷氏开门法,我要先把钥匙、包,移到左手,而且左手顶着车门,空间很小。对我带来很多的不便。给我增添麻烦的工具,我自然不想用。
用习惯模式解释下就清晰了:
我们想构建这个开车门前先观察的习惯回路,目的是为了安全开车门,是在“惯常行为”这一环进行了调整,用荷氏开门法代替了我们原来的“先在后视镜观察后方情况,再用左手开门”的行为。本身,从构建一个好习惯来说,找到好的惯常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可惜,荷氏开门法比原来的做法更复杂、不方便,如果简单的不能做到,怎么能寄希望于新的呢?
老老实实,将安全记心间,先观察再行动,足以。
04
是否有更好的可以替代荷氏开门法的呢?
有,将来会是这样的:
嗯,荷包,先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