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钱都被她这个骗子给骗了!”在上海浦东某派出所内,一大群受害者正在向接待民警控诉被骗遭遇。
而她们口中的骗子,则叫路某。她1947年出生在上海市中心的一户人家,自称文革前考进了华东纺织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东华大学。
在案发前,在同村人的眼里,她是一位面慈目善的上海老妈妈,不仅有大学文化,还是个热心肠,乐于助人,大家对她印象都很好。
然而,就是这个“上海老妈妈”,几年来以“遇到困难需要借钱周转”的理由和借口,许诺给于远高于银行利息的收益,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向她的房东、邻居、的哥、老伴的病友借钱,直到最后,她再也借不到钱后,东窗事发,累计诈骗金额高达160万元。
警方进一步调查发现,路某居然没有身份证,而且手上连户口簿都没有,自然她也没有电话卡,银行卡。她用的手机是丈夫的手机,受害人被骗的160万元都是以现金方式给她的。
(小编内心OS:在这个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的社会,她不仅安然活到了75岁,还成功向周边那么多人骗到160万元,不得不说简直是个奇迹!)
那么一个出生在上海的60年代大学生,本该过上知识分子该有的生活,怎么会沦落到没有身份证户口本,靠诈骗度日的日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路某的成长轨迹:
1968年,大学毕业的她,为了能马上赚钱,自行选择了到黑龙江上山下乡。到了那边才发现,虽然每个月能领取38元的固定工资,但是东北生活的艰辛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为了生活过得好一点”,她和农场领导的小舅子谈起了恋爱,并很快同居了。没过几年,路某怀孕了,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于是,70年代初,路某和她的男友一起回到了上海,并生下了两个女儿。然而,这段恋爱最终未能修成正果,路某男友最终离她而去,回到了东北。
到了80年代初,知青大返城后,按道理路某完全可以把户口迁回上海,但是,由于孩子父亲的阻挠,路某的户口没有迁成。
随后,路某开始下海“做生意”,据大女儿回忆“拎回家的钱都是成捆的”。路某做的什么生意那么赚钱呢?民警在卷宗里找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静安法院刑事判决书”,原来,路某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以“代买摩托车”“代买自行车”帮助解决住房困难”等各种理由行骗,并因此而锒铛入狱,户口也被注销。
90年代路某服刑出来后,她的户口又打回了东北,身份证也一直未去申领。在后面的三十多年里,她跟着一个男人在浦东的乡村生活,虽然双方没有领结婚证,但是日子也过得安稳,路某平时都用老伴的身份证、手机、银行卡出门办事。
看完路某的人生轨迹,小芝除了惋惜还是惋惜!60年代的上海名牌大学生,在当时的社会是何等的荣光!以正常的人生轨迹,她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国家社会做贡献,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她却由于一步走错,步步错,不仅害了她的身边人,也害了自己,让自己的余生最终只能在铁窗中度过!
欢迎关注我,每天为您分享最新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