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只能教到三年级,四年级开始要到村里的小学去读了,村里的小学为“大学校”。从家走到大学校需要四十分钟。故乡有个大水库,我们村在水库尽头处,再拐几个弯进去的山脚下。村口的河与邻村的河还几条山涧溪水汇聚成水库。小学在水库的堤坝脚下,每天早上五点就得出发,等齐小伙伴,一起打着手电筒去上学。通常是我们到了,校门还没有开,老师都还没有起床。有趣的是迟到的往往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
学校没有食堂,但是有厨房。说是厨房其实也就是一间黑乎乎的屋子,靠墙两边用砖头简单砌起来的一排小灶。每人一只小锅,从家里带上木柴,米,中午煮白饭吃。有时候会带上几片叶子菜,就可以煮青菜粥,要是爸妈心情好,给五角钱,便可买到一包榨菜大家分着吃。下雨天最烦人,要举伞又要打手电筒,还有书包,有时候还背着木柴。到了学校已经身上已经湿透,在小厨房生火烤干了再去上课。
到大学校之后,才知道还有比我们还偏远的村。村名也甚是好玩,“庙底洞”“八人洞”“禾苗坑”还有几个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曾去过一次“八人洞”,比我们村远多了,走了一个小时山路,还要上坡。坡很陡,摩托车只能空车上,后边载了人就会突突地直冒烟动不了。村子建在半山腰上,稀稀拉拉没几户人家。民风十分朴素,村头田野里种满了蔬菜,鸡鸣狗叫,颇有陶公笔下世外桃源之感。倦鸟归巢,夕阳在山头将落未落时最美。夜里十分幽静,偶尔会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叫,风过,枝头晃动,仿佛有仙家聚会。早晨起来多有大雾,烟雾袅袅,如在仙境。近年来与这位挚友再联系,得知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已经定居城市,差一点的也搬至镇上或山脚,只留下老人不愿离巢。其实也可以理解,这样的美景偶作一游尚可,长期居住只怕是千百种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