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复知常
《大学》首句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首句即为大学之道的阐释,第一章后面所有内容即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说明,后面所有章节又是对第一章的说明。本文就写这句话的认识。
如此,简单的说,若懂得这首句,你就读懂了《大学》,其余字句、章节不看也罢。
然而读经,总是由多读、熟读、朗然于心、进而践行所得,这么个程序不断循环递进的。也许我今天所得,又会被未来某天的践行、再读后的理解所推翻,得到更新的理解。这样说来,后面的字句、章节,又需要读者反复的读、揣摩,进而去读与之相关的文章、经典,思考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点点滴滴,朗然于心后践行到你的每一个行为上去,如此,反复认识提高。这是读所有经典的方法,也是读经的魅力所在。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这首句。
大学之道是什么呢,明-明德,明明德过程中和明明德后干嘛呢,亲民、达至善。
为什么我要说:明明德过程中和明明德后这样的表述呢,因为明明德是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一个过程,有些人不夸张的说终身不能明明德,所以亲民和达至善这个不是明明德后干的事情,而是明明德过程中同步要做的事情。
接下来解释下“明德”这个概念,把“德”这个概念解释最清楚的在《道德经》中(以后有机会在那里详细写我的体会),相对于明德这个概念,我觉得应配一个暗德(不完全等同于玄德)就更清晰了,明德+暗德谓之常德(玄德、常德、上德这些概念在道德经中)。什么是明德呢,就是我们看得见的、为大众所熟知的、真切体会得到的道德。
明德在《道德经》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都是德(不完全是明德)的表现形式,目的在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达明德的状态。
当我们理解了明德,就达到明明德了(明就是明白的意思)。明明德是第一步,这不够,只是初步知道这个概念,不行,还得践行。要通过践行来进一步加深对明德理解,进而进一步明了明德。怎么办呢,实践-亲民,把习得的东西用到实际中去,用在一言一行中去,用在对待周边的父老乡亲中去,用来处理遇到的一切问题,处理过程中紧尊上面明德的原则,不得越雷池半步(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达到很高境界的不越雷池),以至于达到至善的状态。
明了明德、践行亲民、达到至善的状态,并反复凝练提升、升华,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明明德,也就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就是一个明明德的过程,明明德并践行才有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才是明德(明了德,也可以说名其德)于天下。大学之道说简单也很简单,说难还真难。古往今来,懂的这个道理的很多,践行的也不少,名德于天下的却少之又少。大学之道-儒家核心-明德至善之学,一句话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