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想,还能在湘潭再见王崧舟老师,真是幸运。他还是那样,声音好听,态度一如既往地谦逊,谈吐中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他为人的格调,更饱含着他对人世的慈悲之心。慈悲,慈悲。
上午的一堂《记承天寺夜游》把我深深带入苏轼的世界,虽然之前在网上听过,再一次现场感受,更是让人如痴如醉。一轮空明的月亮,一个空明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不愿归去。这篇小短文让我觉出了苏轼的随性、可爱、悠闲与豁达,他对月是那么喜欢,视月为知己,这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孤寂啊。而苏轼,终究是快乐的,他知己不少,且为人天真善良,总不愿把人往坏处想。因为爱天地万物,所以他心胸豁达,坦荡磊落,且能从天地间获取无限的能量,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越读,越听,我便越爱苏轼。苏轼,王崧舟?在我眼前、心中,有那么一刻,竟然合二为一了。恍惚间,我想,苏轼若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懂他的人,当浮一大白吧,哦,不,三大白。
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崧舟先生对孩子的观察细致入微,上课时发现一个孩子状态不对劲,马上询问孩子情况,并请所在班级的老师带去休息观察。还对孩子连说“抱歉”“对不起,老师疏忽了,没有更早发现”等,当时我心里的感受——感动、佩服与惭愧,自问:你能做到这样吗?上完课后,崧舟先生分享他的两点感动:第一点,这孩子其实一开始就不舒服了,但他一直在坚持,让人感动。第二点,孩子们退场的时候,旁边的同学会主动把那个孩子的东西带走。没有人教他们这么做,这很难得,让人感动。听着崧舟先生的分享,我感动着他的感动,同时冒出一个想法,做崧舟先生的学生,该有多幸福!能聆听崧舟先生的教诲,又该有多幸福啊!
下午,是崧舟先生的讲座。先生认为,学语文就是学文化,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还不懂中国文化。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以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画》为例,《画》的作者是谁?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王维。但其实不是,这首诗是南宋道川法师写的,准确说,是一首偈。而这首偈写的也绝不是画,蕴含着禅意。听了这个例子,我已自觉学识浅薄,有人云亦云之感。接着,崧舟先生说他给编者提了建议:给这首诗加注脚。内容:本诗作者为南宋道川法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这就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如果孩子知道道川法师是一个和尚,并且这首诗还只是节选,也许会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和尚,全诗又是怎样。隐隐之间,一颗文化的种子便种下了。我深有同感。
接着崧舟先生举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课《秋天》为例,讲生字“大”的字形以及文化意义。如果讲“大”能想到顶天立地的盘古,那就让这个字有了文化意义。课文还蕴含了阴阳的思维,比如蓝与黄,落叶与大雁都体现了这种思维。而课文中的大雁又是传统诗词经常出现的意象,含义丰富。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可引导孩子通过鸿雁传书,写出想对妈妈说的话,这便让孩子又与鸿雁产生了连接,有了文化的意义。
崧舟先生还认为,文化蕴藏在语言文字中。他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用语言形式与文化意味来解读课文。语言形式:
为什么是“他”不是“它”?“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两句位置可调换吗?全部改成七字一行,行吗?删去最后两句,行吗?小画家还是小动物?月牙 镰刀 香蕉 小船,为什么用“月牙”?为什么有那么多“小字辈”?青蛙能不能换成小熊?通过对这几种语言形式的解析,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领会这首儿歌的妙处,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崧舟先生的解读,加上这首儿歌的魅力,让我的心顿时活泼起来,真好,真好。
今天,风雨交加,袜子也湿过,但耳边响起先生的教诲,便有一股力量流过。美好的遇见,风雨无阻。
听说杭州下雪了,有点想念那段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