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件回放
手机上一款动画儿歌应用“贝瓦儿歌”。爸爸出于新奇,喜欢抱着乐乐一起看。起初爸妈的态度是随意,乐乐喜欢就看。但此后“娃娃”的诱惑如排山倒海之势袭来,乐小嘴儿同学溃不成军!无时无刻不要求看“娃娃”,看不到“娃娃”就哭闹。每天一睁眼就叫“娃娃、娃娃”——虽然他看见的是睡在旁边的爸妈!而且当下就得满足,否则哭闹不止。并且看上不能停,否则还是哭闹不止。
妈妈明白“贝瓦儿歌”对于乐乐的魅力。里面满是又唱又跳的卡通娃娃——贝瓦、贝拉、贝嘟嘟…憨态可掬的卡通娃娃就是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能不喜欢吗?再配上本身就好听的儿歌。说实话,儿歌、漫画,任选一样就足以吸引乐乐了,更何况把这两者有声有色的结合到一起?——完了,挺不住了!乐乐成了“娃娃”粉!(PS.还不太会讲话的乐乐亲切的称“贝瓦儿歌”为“娃娃”。)
妈妈不认为乐乐粉“娃娃”有错,但我们需要度与规则。
2. 为什么需要规则
乐乐是初生的牛犊,我们是初次的爸妈。没预计乐乐如此痴迷,也没有度与规则的概念。只是观察到农历新年短短半个月的假期里乐乐巨大的变化,才让妈妈“痛则思变”!
手机屏幕光强,而且因为屏幕小、通常可视距离近,对视力的不利影响是妈妈非常在意的。另外,着迷手机动画儿歌,其实跟着迷电视没两样,只是屏大屏小、节目多少。脑子全被画面牵着走,不用思考、也不用运动,连脖子都会僵硬!对成人不好,对大脑、肢体、认知尚在高速发展的只有20个月的乐乐更是不好!以上两点是妈妈的主要顾虑,这也是为什么妈妈主张用MP3放儿歌——不影响乐乐视力,也不打扰乐乐游戏。
乐乐呢?由于只需要紧盯屏幕、享受画面,无事可做且偏爱吃手的乐乐,索性把手指放在嘴里听多久吸多久,甚者着迷得吸都顾不上、干脆只是含在嘴里。“渴了饿了”、水杯饭碗…都是浮云——乐乐同学已上火星,请勿打扰!而且“娃娃”放起来就不能停。最长看了半小时,妈妈觉得该休息了,但这却打扰了一直“安静”的乐乐:摔手机、打人、扔书......附加哭闹不止。吃手,是妈妈需要淡化的习惯;打人,是妈妈需要攻关的习惯;但因为“娃娃”,它们齐聚了!另外,“情到深处”为了不被打扰、不被中断,本来已经可以自行尿尿的乐乐同学,竟然任由裤子尿湿也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积木垒高高、和爸妈一起跳舞、到公园溜达也提不起乐乐同学的兴趣。他的愿望是做一枚宅男!把他该探索的世界,缩小到一个手机屏幕;把他该发展的技能,退回到两眼直视。
3.逐步形成的规则
乐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许许多多的诱惑。妈妈没有天下无贼的温室,也不能预计所有的诱惑,不能陪乐乐一辈子。所以,只能和乐乐一起,探索面对诱惑的规则。其实,之所以有诱惑,也是因为有欲望。欲望本身是可以合理存在的。最近刚看了“改变自己”的一篇文章,妈妈庆幸没有一开始就定位在要杜绝乐乐看“娃娃”,而只是希望乐乐在规则下看“娃娃”。文章的大致意思是,严重受压制的欲望,不会消失,只会在不受压制时,以某种方式爆发性的发作。妈妈以为,爆发的欲望,难以控制,无论方向或力量。
回顾一下和乐乐一起探索的“贝瓦儿歌”观看规则,大致可以分为见招拆招、斗智斗勇、升级换代的三大类7小步——选址、乐乐规范、爸妈规范:
① 手机放着、两眼平视看。不用手拿着看,因为手拿通常屏幕与眼的距离过近,而且容易低头,时间长了影响视力和颈椎。妈妈试过沙发垫、小马背,恰好找到为乐乐做的纸盒小书架,放在上面,屏幕的高度正好和乐乐站着相当。多次引导,乐乐已经养成不手拿,要看“娃娃”就跑到他的纸盒小书架前候着的习惯。
② 看钟,规定时间。妈妈每次当着乐乐面拿姥爷的痒痒挠指挂在墙上的时钟,确定起止时间,保证乐乐每次看的时间不能太长、15 min左右。是提醒大人监督,也支会一下乐乐。虽然他也许不会认钟,但应该对某些数字有点印象;就算完全没有印象,这也是一种仪式,告诉他看“娃娃”是要遵守一定规矩的。
③ 画星星,规定次数。这是看钟定时间的补充方案。几次哭闹“时间到”的打扰,乐乐小朋友自己琢磨出了“单次量少,无限多次”的反击方案。刚被迫停了“娃娃”,竟然自己又主动递上痒痒挠让妈妈看钟!——娃的智慧是无穷的,赶紧画星星定次数,把这个Bug补上。每天看“娃娃”前,用乐乐的彩色蜡笔在他的大本本上画上两个星星,这是今天的量!
④ 涂星星,以示看过。这是画星星定次数的补充方案——是的,妈妈也是在“敌我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看完就完,星星没有区别,小朋友是不认账的。所以看完一次,得当面把星星涂上颜色,以此和未看的星星分开。当然,涂上颜色小朋友也还是可以不认账,但至少大人“认账”看过了。而且几次下来,看到涂过的星星,小朋友再耍泼,似乎底气也没那么足了。PS:小家伙已经长心眼儿了。刚开始你问“乐乐喜欢什么颜色?我们已经听完一次了,把它涂上吧!”他会很高兴的从蜡笔袋子里挑出一个颜色递给你。现在,同样的问题,小家伙已经不搭理你了——哥不搭理你,不是认可你,哥只是还不会讲话~
⑤ 分享,等待“娃娃”再次归来。乐乐翻看妈妈的《蒙氏教育图解本》,妈妈突然发现“分享”的概念,可以稍稍安抚一下乐乐看完两个星星后等待“娃娃”归来的心情,似乎比曾经用过的“‘娃娃’也需要休息”好用。乐乐的玩具盒里能找到和书里一样的松果、核桃……他很激动,妈妈说“是书里的小朋友分享给乐乐的,因为你们要和乐乐做朋友啊,好东西是需要和小朋友分享的。”然后又突然想起那天跟小张阿姨聊起桐桐哥哥也玩手机游戏的事,所以妈妈告诉乐乐“乐乐的‘娃娃’看完两次后自己就走了,是因为乐乐有很多好朋友啊,比如桐桐哥哥。桐桐哥哥也喜欢‘娃娃’,所以‘娃娃’还要去桐桐哥哥那里待一会,然后再去别的小朋友家,可忙了!”不知道乐乐是否听懂,但他停下来听了。停下来的间隙,足以用新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了。PS:“娃娃”真的经常是到了时间就自己走了——因为“贝瓦儿歌”要收费啊!免费的总是唱几首就来一首需要登录付费的!哇咔咔,这个设置刚刚滴!
⑥ 陪着看“娃娃”。除了形式上对乐乐的规范,这是态度上对爸妈的规范。有一种做法是,如果你不赞同宝宝的某种行为,例如撤小鸡鸡,你不用不停的去制止他,他反而会乐得“哈哈哈哈~”以为你在关注他,那么适用的招数就是“不理”,当做没看见,他无趣也就放弃了。但是,这招简单的迁移到看“娃娃”上,是不合适的。乐乐已经长大了,你的“不理”可能会给他传达“做得不对”的观念,他又无力从对“娃娃”的迷恋中自拔,因而一边闹着看“娃娃”、一边也要承担不必要的负罪感——其实,适度的看,是完全可以的。另外,如果宝宝习惯你的“不理”,他就会处于一种无约束的“惬意”状态。当你惦记着时间到了、突然喊停的时候,这种突然介入可能吓到或者没顾及到宝宝的情绪,他会不理解或者受惊吓的大哭大闹。戛然而止,对大人也不好受,对宝宝更是需要循序渐进、温柔的过渡。所以不如陪伴他,你的存在,让他安心,可以好好享受他与“娃娃”的15 min;你的存在,也让他知道——“规矩”还是在的。
⑦ 陪而不理。这是陪着看的补充方案。陪着一起嗨,那真的很嗨~儿歌本来就是欢快的,画面也是可人的。但那种“与娃同乐”的状态,在你喊停的时候会让娃很难接受——你不是很嗨吗?怎么又抽风喊停了呢?而且这是记得喊“停!”可万一,你也嗨过了呢?如何以理服娃、以德服娃??(不容易啊~)所以陪伴时,大人应该干自己想干的事,最好就是看书,妈妈最近翻的就是《养育儿子》。乐乐在歌曲间隙会好奇你陪伴而不打扰,他会转过头来看你、看你手上书。不过他不会在你身上“浪费”太多时间,快速确认“安全、无趣”之后,他又很快转回到自己的“娃娃”上了。但至少,你给他传达了一种态度——你对他看“娃娃”的认可、你对“书”的认可。也许将来,他会把对“娃娃”的迷恋转移到书上呢?不好说啊,不知道!总之,等你们习惯了彼此的存在、接纳了彼此的兴趣,也许你装样子的书就看进去了。而小朋友呢?快到点儿时他或许就会有些按捺不住了——爸爸到底在看什么好玩的?妈妈在池子边洗什么?咦,姥姥洗澡出来啦!……宝宝感兴趣的东西太多,他们总是把“心都操碎了“!他自动离开手机、开始巡视——也可能是暂时厌了,觉得大人的更好玩。
PS:截止2014年2月24日,乐乐小朋友已经很好的养成了看“娃娃”的习惯。鼓掌,撒花~还有意外收获哦!乐乐小朋友在养成看钟习惯的同时,还隐约、似乎、仿佛增加了对数字的敏感度!而且善良的小人儿,在妈妈告诉他“娃娃唱了这么久,累了。所以时间到了,它要休息一会。你摸摸看,手机都烫了。得谢谢娃娃哦!”后,时间到了,小朋友会拿起手机摸摸,再双手捧到嘴边说真心实意的说“谢谢!”宝贝,娃娃一定听到了!连妈妈都感动了~
1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