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这个
风池穴的针刺方法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NFDB6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NF8FE佳。其现代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风池均为常用穴。
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现代针灸名家姜揖君认为风池穴进针深度需因人因病而异。通常病深深刺,病浅浅刺,病在皮表亦可梅花针叩刺。下面就详细谈谈风池穴的几种刺法浅述管见。
1 常用刺法(浅刺法)
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2寸。感应: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鼽衄,耳鸣,颈项强痛,癫痫,中风,感冒,热病,疟疾,瘿气等多种疾病。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阳NFDB6会,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2 特殊刺法(深刺法)
(1)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治疗头面部及肝胆疾患等。著名针灸家方幼安先生取风池穴治肝胆诸疾,或驱泄风邪时,其进针方向为对准对侧瞳孔,进针后小幅度捻转,针感到局部。如治目疾,必须紧靠枕骨下方,斜方肌起始部之外侧取穴进针,如偏离穴位即不可能得到预期针感,且针尖须对准同侧瞳孔,进针深度要达到4~5cm,用小幅度捻转法,针感可循足少阳经分布路线渐渐上行,过颈部侧面,渐达阳白穴或眼区,有些患者会感到眼内有冲击感。方先生认为,医者在操作时,如未取得预期针感,切勿操之过急,加大其捻转辐度,如此会造成针感过强,使患者不适,应耐心操作,必有收获。刘氏[1]治疗头面部疾患时,取2.5寸毫针,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cm,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2)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等:刺法同(1),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7cm,针感或同(1),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1]。
(3)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0cm,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2]。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窃,通利咽喉之功效[2]。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等症。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结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止痛散风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2]。
3 透刺法
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以上所提及之深刺法,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
4 讨论
4.1 深刺风池穴医疗事故分析
针刺风池穴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二穴多,但也有报道。刘氏报告针刺风池穴过深,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3]。该例针双侧风池穴1h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腰穿脑脊液呈血性,予抗菌素、止血、镇静药及能量合剂治疗20d后,复查脑脊液正常。包氏报告针刺风池穴治疗眼睑肌抽动1例,针后诉头痛难忍,继则呕吐,针后4h腰穿,脑脊液外观为均匀一致的血性,经镇静、止痛、止血治疗,14d后痊愈出院。另一例为针刺风池穴治疗头痛,进针后头痛剧烈、呕吐频繁,腰穿脑脊液呈血性[4]。周氏报告针刺风池穴引起死亡1例[5]。该例为针刺风池等穴治疗感冒,进针2寸深,术者捻动右风池穴上针柄催气时,患者突然惊叫,表情痛苦,诉头痛剧烈欲炸,10min后人事不省,30min后死亡,经确认为SAH。针刺风池穴过深时,可穿过硬脑膜的环窦刺伤小脑或延髓表面的供应血管而引起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及脑干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出血较多则引起颅内压升高、血压升高,若形成血肿,压迫延髓的呼吸中枢,可致呼吸减慢、不规则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陈氏报告电针风池、翳明穴,引起项肌痉挛1例[6]。
4.2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故对于本穴的安全针刺深度的研究很有意义。杨氏等对此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较为客观的标准[7]。他在52例成年人尸体上,对风池穴的临床常用针刺方向或可能发生事故的方向的针刺深度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 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正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3.82)mm,女性均值(43.88±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3.6)mm,女性均值(43.19±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
另外,在此标准上,针刺本穴时还应考虑到个体差异,如对瘦人,向对侧外眦方向刺约1.5寸时,即可刺破蛛网膜下腔血管,轻者有上下放散的强烈反应,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4.3 气至病所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方幼安先生说:“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风池穴)进针方向不同,针刺感传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即是对不同的适应症,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必须要采用不同的进针方向,如治目疾,如何验证是否达到治疗之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方能获得验证。”
李氏等用针刺的热补手法针刺风池等穴治疗视神经萎缩,观察了风池穴的感觉传导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针感传至眼区的效果为优,反之则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吴氏选风池和上天柱穴针刺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症时,发现针感感应或达头顶,或达前额,或达眼区等,针刺感应不同而疗效有异,其中以达眼区者为最佳[8]。
由此可见,为了取得该穴的某一主治功能,必须采取与该主治功能相适应的进针法,包括适宜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使之气至病所,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继续阅读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集第77---93面手法学习及郑老家传秘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