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的分类
气,它既可以是我们的肌肉,也可以是我们的血液,它既可以是一呼一吸,也可以是我们整个的生命。在讨论气的分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并非是气可以被分门别类,而是古圣们为了区分气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下呈现出的不同特性,再根据这些特性对气某一个方面进行标准识别而已。举一个不是特别恰当但可以说明一定问题的例子,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有时被称作爸爸,这时他呈现出一个父亲的特性,充满父爱和亲和力;有时被称作丈夫,这时他具有男性魅力和责任心;有时被称作老师,这时则需要传道受业解惑。其实爸爸、丈夫和老师并非把这个四十岁的男人分成了几个人,而只是这个男人在不同环境中体现的不同侧面。气的分类就与上述例子有一些相似,只是对气进行一次次地标注,而不是将本是浑然一体的无形之气分而析之。
中医通过气化理论来解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交换,为了方便认识气的变化,根据气化位置与功能的不同,将气分为营气和卫气,与此同时又引入了宗气的概念加以补充。
1.营气
营气的气化。《灵枢.营卫生会》记载:“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邪客》有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营卫生会》亦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可见营气是由胃气化而来的,并中焦气化后出上焦,因而可知营气是胃心脉(津液之隧)和胃脾肺(糟粕之隧的清阳一行)两条路径气化的。
营气的作用。《素问.痹论》中记载:“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荣,也是营气的别称。营气是饮食气味里阳中阴与阴中阳所气化,因为气化之源阴阳平衡,故而营气具有柔和滋养的特性,可以入经脉,濡养五脏六腑。《灵枢.营气》有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营气由中焦流溢,通过经与脉营养周身,循环往替没有始终。同时也可以看出营气具有向外流散的特性。
2.卫气
卫气的气化。《灵枢.营卫生会》记载:“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本篇亦载:“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从内经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卫气出于下焦,而且卫气与营气的柔和不同,其性刚烈。因而我们可以推断,卫气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饮食气味中“阳中之阳”通过胃气化,走胃肝(宗气之隧)而出经筋;二是饮食气味中“阴中之阴”通过大肠膀胱气化,走小肠膀胱大肠(糟粕之隧的浊阴一行)而出体腔和腠理。
卫气的作用。《素问.痹论》有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由饮食气味中阳中阳与阴中阴气化而成,所以其性刚烈不能入脉,而散于皮肤肌肉体腔之中。《灵枢.本脏》有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可知卫气有保持体温作用,并能充实肌肉,掌管身体运动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卫气》也有记载:“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可知营气行于经脉,营卫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卫气则充于经脉之外。因而卫气有向内收敛的属性。
3.宗气
从气化路径我们可以知道,营卫之气循行都会通过上焦,胸中之气又于外界相通,古圣们就用宗气一词对胸中之气进行标注。宗同“综”,为“总聚”之意。宗气则意为总聚之气,内外之气总聚,营卫之气总聚。《灵枢.邪客》记载:“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也有记载:“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宗气主要汇聚于胸腔,外通于天地之大气,内通于营卫之气,上出口鼻,下注于少腹(关元、气海、气街圈定区域)。又如《灵枢.海论》云:“气海有余,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其中“气海”,意为气之海,指胸中之气。悗息面赤,实为宗气不下,而聚于胸中,应疏通气机;不足以言,则为气化不足,可补中益气。
古圣先贤引入营气、卫气与宗气的意义在于它们承接气化理论对并将气的种种特性、功能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气的生命的关系。除此之外,又有真气与邪气,阴气与阳气对气的二元分法。
真气与邪气,正与邪,好与坏的关系。如《素问.疟论》云:“真气得安,邪气乃亡”,和《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的:“真气已失,邪独内着”中可见一斑。另见《素问.离合真邪论》中:“真气者,经气也”,可知真邪之气多言营,卫气性悍,而又慓疾滑利,故不邪变。
阴阳之气说,亦从阴阳之法的角度去审视气与生命的关系,根据观察气的高度不同,阴阳之气所表示内涵也会不同。例如从气化的视角看营气为阴、卫气为阳;但如果再上一个层次,从宗气组成看营卫谷气皆为阴,吸入的天地大气为阳。《灵枢.阴阳清浊》所记载:“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有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呼吸之时,人与自然相接,天气乃入谷气乃出。卫气性悍且慓疾滑利,汇入宗气,积于胸中,迫宗气而出,天气得入,天气补卫气之缺,循行体腔经筋腠理;营气与天气相融,清阳之气而出,浊阴之气则赤化为血,水化成津液,由而后行于脉道与水道。阴阳之气还可以根据动静之分,有形无形之分,具体方法可以参详《阴阳五行篇》,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