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父母情绪管理四大阶段
二. 情绪管理的复盘
三. 有关“联结”
本推文篇幅较长,分三篇,本篇为目录一:父母情绪管理四大阶段。
关键点
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当知当觉
先知先觉
我们那么爱孩子,为了他们,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可有时却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他们呢?
上篇《复盘之路9——情商能力》中提到过,养成高情商孩子的前提,就是父母自我情绪的管理。相信我们都对做情绪稳定的父母,对孩子乃至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并不陌生。
我是天生的“暴脾气”,这么说有点儿为自己开脱,毕竟三十岁的人呐!我的“暴脾气”看人,专门针对亲近的人。
傻呵呵的活了二十多年,觉得脾气不好就不好吧,亲近的人会理解你包容你,毕竟我心眼儿这么好。
我还曾经一度为没机会体验“憋出内伤”是什么感觉而略感遗憾。
爱人之间,没有什么是发一通脾气解决不了的,有的话,那就发两通脾气。写到这里,我简直要为老公颁个奖了。
问我为什么要改变?
起初因为孩子,我不想让她沿袭自己身上想摆脱却不得章法无法摆脱的性格弱点。换言之,我想成为她的原生家庭。
改变的途中才发现,我与“暴脾气”作斗争,不光是为了孩子,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让身边亲近的人不在承受来自于我的语言暴力,而被温柔以待。
但是改变,还是以母亲的角色开始,毕竟,这是我现阶段的主要身份。
第一阶段 不知不觉
从阳阳出生到三周半,我在这个阶段足足停留了三年半的时间。
工作异常忙碌,带娃异常烦躁,遇事儿一点就着。
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不耐烦,即便想和朋友聊聊寻求帮助,也说不出具体原因。
“别理我,看见你就烦”,“跟你说了,你也不懂”,这是当时对老公说得频率最高的话。
其实,这也可以用之前的复盘系列文《复盘之路——全脑启蒙总概》中提到过的概念进行解释,上层脑未发育完全,不会整理自己的情绪,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本能的做出应激反应,会进行情绪的宣泄。
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我的情绪感知能力太低,情感接收器较为迟钝。
第二阶段 后知后觉
阳阳三周半以后,我开始用心接触一些育儿书籍(不想为自己当初的无知找任何理由和借口),开始明白做情绪稳定的妈妈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刚开始把重点放在正面管教上面,还记得读到的第一本是《SOS救助父母》。这本书给予了我莫大帮助,引导我走上一条新的育儿路。
直到现在,阳阳偶尔歇斯底里且拒绝和我沟通时,自己会独自在角落里静坐一会儿,就是由其中的某些例子改进而来的。
随着自己的育儿理论知识逐渐丰富,会开始进行实践反思,慢慢发现,自己时常被孩子带偏。
每次事件开始,我都注意自己的语气、眼神和肢体语言,力求我们之间可以平等的进行对话。但当她出现“胡搅蛮缠”时,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招式全无,等到耐心消磨殆尽的刹那,一场吼骂扑面而来……
事后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乞求另一个孩子的原谅,“对不起,妈妈今天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吼骂了你,这是不对的,下次我坚决不吼骂。”
然后,事件重点就由“避免情绪爆发后的不恰当行为”变成“态度不好,何谈教育”,事件性质由沟通课变成批判课,而人物角色由教育者变成被教育者。
道歉的话说多了,我就把“下次坚决不吼骂”变成“下次尽量不吼骂”,直到成了“下次注意”。
最后连自己都觉得再继续这样下去,我都不意思苟活于世了,因此告诉阳阳,“下次你看到我情绪不对,快要爆发时,你就大声说,妈妈,你好好说话……”
从阳阳三周半到她四周多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在“温柔以待——耐心耗尽——愤怒吼骂——道歉安抚——懊恼自责”中不断循环,逃不出来。
阳阳在这个时期里,情绪波动较大,往往上一刻表现一切正常,下一刻就会突然爆发。遇到问题和困难,习惯性的先说一声“我不会”,自信心不足,有些新环境里很慢热。而且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吼骂在正在对她失去作用。
现在回忆当时的这个阶段,我可以忍受阳阳在家里撒泼打滚,但是我无法忍受她在外面无理取闹。我承受不了别人投射过来的异样眼神,这就像在提醒我育儿的失败,明明我已经这么努力了。我把她和自己捆绑在一起,无法分离。
太久以后的现在才明白一个道理,作为父母,我不需要对孩子情绪失控后的行为负责,但是作为成年人,我需要对自己如何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后的行为负责。
同样,我继续坚持各类育儿知识的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复盘。
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它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不需要阳阳来证明我的育儿成果,甚至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我这样做完全是因为自己可以从中获取快乐和满足,无关其他。
只有我的状态好了,育儿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良性互动,孩子才会愈来愈多次的予以我正向反馈。
第三阶段 当知当觉
阳阳四周半,也就是去年深冬,是我与“暴脾气”斗争路上的转折阶段。
我可以大多数情况下察觉到自己当下的情绪,在爆发的临界点迅速摁下“暂停键”。
某些时刻可能会愤怒到极点,害怕自己一张口又陷入死循环,因此当下会选择果断转身迅速逃离现场,待情绪稳定后再和她进行沟通。
少数情况下,还是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状态(比如5月底黑事件,下篇推)。
我甚至想到在家里客厅和卧室的醒目位置贴上标语,就写“你离爆发还有多远?”以此提醒自己。
为什么还有这种少数情况的存在?
就在我自以为已经脱离了情绪的掌控,成为它的主人时,5月黑事件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它是十字路口的一盏红灯,警示着自己,一定是哪里错了,不够不够,你做得远远还不够!这一次不光是懊恼自责,更是深深的挫败感、无力感和失控感。
混混沌沌之际,开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自己以前分享到朋友圈的文章。其中,心理咨询师丛非从的一篇点醒了我:
你每次对亲近的人憋住发火时,
你有没有这样一个念头:
我的愤怒会伤害你,
这是不对的,
所以我不能愤怒。
我爱你,
我要对你好,
所以我现在要忍住愤怒。
(和我的之前状态一样,摁下“暂停键”也意味着忍住愤怒)
这是个爱的动机,很好。
但这个动机背后有更深层的一个语言——
我忍住对你的愤怒,就是在对你好。
你要识趣。
如果我对你付出了,你还不领情,
我就会更火大。
(现在回想,自己当时也有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
“忍住愤怒”这个动作,
一旦被潜意识识别为是“付出”,
就会增加对他人的期望。
然而,若对方的行为并没有因为
你这个“付出”而做出任何调整,
它便白费了。
没有什么比“付出了还不被回应”
更让人愤怒了。
所以,忍住愤怒,常常会让人更愤怒。
(这就是为什么那天我情绪完全失控,虽然一直认为是自己主动选择全职陪伴孩子,并不会要求从她身上得到回报,但潜意识里或多或少还是会有所抱怨。这同样也涉及到上篇《复盘之路9——情商能力》中的共情部分。为什么我共情了,安抚了,她还是在哭在闹?原来是我在假接纳孩子。我被自己不耐烦的眼神儿,不自觉陡起的音调,紧握的双手出卖了。有时候,真的不能小看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
你问我没有愤怒不就不用“忍住愤怒”,更不存在对孩子造成伤害了?
这怎么可能?
对亲密的人有愤怒,
比起压抑、忍住,
更好的方法是表达出来。
当然,还有比“表达愤怒”更好的方法。
那就是——改变愤怒的动机。
我忍住愤怒,并不是在对你付出。
我不是为了不伤害你而忍住愤怒。
我对你有愤怒,是因为我有病。
你做了某些事情让我很愤怒,
是因为我身上有钩子,
才能被你钩住。
你激活了我的某些旧创伤,
我才很愤怒。
是我这边出了问题,跟你没有关系。
是我很需要你而你没有满足我,
我很愤怒。
是我对你有超出了你能力范围的要求,
这是我的问题,
是我需要负责的部分。
(这里涉及到的“某些旧创伤”可能部分来源于原生家庭,我需要做的就是一边进行自我疗愈,一边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学会彼此分离。)
第四阶段 先知先觉
不满足于当知当觉,我想小步快跑进入先知先觉阶段。
大J提到了记录心情日记的方法,也就是情绪管理的复盘,之前被我嫌弃麻烦,久久不愿动笔,现在拾起。
5月份至今记录两大篇,按照小学生作文模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当时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眼神心理怎样以及孩子的状态,还包括生气的导火线和背后的原因。
两篇日记加上脑中多次复盘下来,发现现阶段让自己处于临界点的有两点,“说不理”和“教不听”。
我在脑中多次模拟,如果再有类似情况发生,自己会怎么办?怎样改进?如果情绪再次处于失控边缘,又该如何处理?
现在但凡涉及到这两点,我就先给自己打个预防针,脑海中把自己所能想象到的最糟糕最差劲儿的结果预演一遍,告诉自己,这些接受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能会生气,会愤怒,但是结果又会陷入死循环,这样一想,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你问我在这场斗争“暴脾气”的路上是不是已经处于胜利位置?
我回答,不是。我在试着和它进行和解,它属于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唯有接纳。
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减少它出现的频率,或者做好准备,一旦它出现,我会如何去安全发泄,去自我疗愈。
更多的时候是在当知当觉和先知先觉中来回晃悠,但是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与过去的生气是走心相比,现在的生气真的只是动了动眉毛。
包括我此刻码下的这些文字,以及接下来的第二、三篇推文,也是在不断地给予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看,通过努力,我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阳阳也在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惊喜,她越来越自信和有主见,胆子越来越大,安全的前提下不惧怕尝试一些过往不敢尝试的项目。
当然,我和她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选择放大优点,弱化不足。
我们都需要被鼓励和肯定,这样彼此才有足够的力量在亲子道路上携手前行。
同样,这也让自己逐渐学会放过自己,活在当下,享受育儿。
写在最后
孩子的出现,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了场总结。
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与过去挥手。
让我学会细水长流,静候花开。
让我学会自我修行,坚定前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