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欢读书的人。
我会一时兴起打开亚马逊挑书,一不留神挑800块钱的书,并且立即支付。却在遇到一条200块钱的显瘦裤子时,纠结半天,最后也不买。
我会因为宿舍放着书而特别期待下班回去看看,疲劳之下,却弹跳着双脚,蹦蹦跳跳的回到宿舍。
我特别喜欢去国家图书馆和区县图书馆,我的借书卡经常借书,一借就是五到十本。
看到这里,是不是特别欣赏我,小小崇拜。
且慢。
是,我喜欢看书。可事实我看了吗?
那800块钱的书是2017年买的,现在已经2019年了,部分书还带着塑料皮,个别书看了十来页。书,成了装饰品。好像成为了我积极学习的道具。
那你很爱去图书馆,还是读书了啊。不,我之所以去图书馆读书,是因为图书馆不让出声儿,所以不能看手机,不能闲聊天,这才能看一会儿。至于为什么家里有书,却去图书馆借书,是因为读图书馆的书有时间限制,这个书需要还,我在用图书馆逼着自己读。
总之,我喜欢读书,却没有怎么读过。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找到读书能给我带来什么,所以动力不足,执行有缓。
因为读书是营养品,不是药。
读或不读不会对我造成威胁,所以一再拖延。
上周五,我听了正高级语文教师孙立权老师的讲座,我找到了读书的理由。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一、读书使教学深刻
孙老师播放两段课堂实录。第1段课堂实录是一节多人听课的公开课,课程内容讲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课堂上,孙老师请听课的一位湖南老师为同学们用湖南方言朗读《江雪》,同学,自言自语的我听得懂啊,紧接着孙老师说,那是因为你知道他在读什么,所以你听得懂。来,这位老师请你用湖南湖南话,随便说几句。结果所有人都听不懂。这时候孙老师对学生说,柳宗元当时被贬永州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境遇,语言不通无法与人交流,就只能对山对水作诗,对山对水说话。正是因为老师知道柳宗元的境遇,才能讲出这么深刻的理解。这份理解源于老师的广泛阅读,是因为孙老师知道柳宗元背后的故事,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柳宗元作诗的情境和感情。并且以非常平实的方法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也同样了解,更真实感受到柳宗元当时语言不通的孤独。
二、读书使教学创新
学生经常会分不清“刹那”的读音,那么怎么能让学生记清楚这个字的读音呢?孙老师,在PPT上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如图所示)
同学们读完之后都明白句意,然后孙老师说拿出笔,开始算。最后算出一刹那等于0.02秒,最后得出结论,一刹那形容快,快到什么程度呢?一秒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数一个数的时间,一瞬间,那么0. 02秒就是相当的快。
语文课用诗词出了一道数学应用题,这还不够创新吗?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同学们非常印象深刻的记住了刹那,再也不会搞错了。
孙老师这个方法非常符合新课改理论。
新课程理论要求重视过程不直接给结论,我出示一段诗词,让同学们自己做算术题,最后得出一刹那等于0.02秒。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一刹那的意思是形容非常快。
新课程理论要求,重视体验探究,语文课都出数学算术题的,还没有研究吗?研究了。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体验,同学们对“一刹那”记忆非常深刻。
三、读书能积淀语言素养
同学们还有一个经常会搞不清楚的错误:虐待的“虐”下面的部分总是不知道朝左还是右。因为孙老师涉猎广泛,读书遇到过,所以遇到学生的小问题才可以深挖根源。任何问题,经过深挖才能永远记住。比如说这个“虐”字,不知道底下那部分朝左还是朝右,那么这个小问题就要深入的挖掘,从根源理解,才不会混淆。那么“虐”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呢?
这要从甲骨文开始说,首先孙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一张虐待的“虐”的甲骨文写法,大家都看出来,上面是一只老虎,下面是一个人,那个老虎在撕咬着这个人,但是现代字的“虐”,不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是从小篆变过来的,接下来老师继续出示了一张小篆“虐”的写法。小篆变成简体字,就是通过拉直和简化。那么这个小篆的“虐”和简体字的“虐”了少什么呢?大家都可以看到,是少了人,而保留了老虎的爪子和老虎的头。那么老虎在吃人抓人的时候,它的爪子是向外抓,还是向内抓呢?自然是向外抓。那么虐的下面的那个部分就是老虎的爪子,所以向外抓,所以“虐”就是这样写的。
听完读书的功能,第一次知道读书实实在在的带来了灵感和智慧。我突然找到了读书的理由!那么,当我们开启终身学习的那一刻,请一定要先给自己个理由。这样才能有目标、有获得,才能更持久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