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于前两句“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般有两种解读。纯粹从字面上看,可以解读为有智慧的人喜欢水;仁者的人就喜欢山。另一个解读要把断句改一改,“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解释为处于智慧境界的人心内喜乐自生,如潺潺活水一般地源源不竭;处于仁道境界的人呢,由于仁理本身“厚重不迁”,因此仁者的喜乐就好似山一般如如不动。当然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解读。
借由孔子的这句话,我想谈一谈“山、水”。
2020年圣诞节,受好友的邀请去他的新居一同庆祝圣诞。他是新加坡人,他的新婚妻子是苏格兰人。由于疫情的缘故,他的妻子近一年没有回家。酒过三巡,不由谈到了她魂牵梦绕的苏格兰高地,又谈到以后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新加坡的void deck(租屋一楼的活动广场)长大,认为没有见过山河壮丽的孩子很可惜。无独有偶,过了几天,我在另外一个叔叔家也谈到了“山水”对于孩子的影响,在此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我认为孩子小时候一定要赤脚踩过泥泞的土地、亲眼目睹过水天一色、躬行印证过岱宗的巍峨。为什么呢?因为踏实、开阔和谦卑。
踏实来自于对大地深刻的亲近。我忘不了夏日暴雨后踩过的泥巴地,知道了什么是一步一个脚印,心中记得被大地亲吻的痒痒的触觉。我知道只要自己踏足在这土地之上,我的心是安的。
开阔来自于秋水长天对心湖的无限延展,我记住了西湖河畔的接天莲叶,忘不了太湖那“湖平天宇阔,山翠黛烟朦”,常常在心田泛起泸沽湖面的同款的氤氲,我知道要是能面对着湖畔,我的心是静的。
谦卑来自于对巍峨高山的敬畏,忘不了冬日里峨眉那步履艰难的山路,记得玉皇顶紫气东来的天彩,梦得到楚格峰顶自然在雪山之颠的鬼斧神工,也就放下了“人法自然”的天真,面对山的伟岸,我的心是低的。
人的烦恼大多源于自以为是,愿这位看官能寻到内心的喜乐,源远若水,不动如山。
— 庚子年冬月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