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来说萧军和萧红在哈尔滨的日子,他们饥饿的生活就要过去了,那是因为萧军找到了一个做家教的工作,有了收入,他们就搬到了哈尔滨的南市街租房居住。生活稳定了下来,安定了下来——萧军教孩子学习武功,萧红像家庭主妇一样操持着家务,过着正常老百姓夫妻生活。这是萧红向往的生活,她为此更加幸福和知足……在南市街,她还与贫民阶层有了广泛地接触,为她以后写散文集《南市街》做了积累和铺垫……可是他们这种安静、幸福和知足的生活很快就有了阴影,萧军居然在萧红的眼皮底下与房东的三小姐汪文和一个叫陈娟的南方来的女子发生了感情纠缠,一定程度上疏远了萧红……好在这时候,萧红和萧军合作的那本作品集因为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注意,为逃避迫害,两人便一同从哈尔滨经大连逃到了青岛。在青岛,他们停留了半年时间,给鲁迅先生写去了书信。在得到鲁迅先生回信后,两人一块去了上海。鲁迅书信集里,收集的写给萧军、萧红的信件就有10多封……这是1934年年底的事情。
在上海,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帮助。鲁迅先生先是借为朋友孩子过生日为名招待了他们,并很快把二人介绍到上海的文艺圈里,为他们写作做铺垫。这时候两人正式改名字为萧军、萧红(意为小小的红军),并很快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尤其萧红的作品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说萧红的出现,“就像当年丁玲出现替代冰心一样,萧红将替代丁玲”。称赞萧红是“当代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下,萧军和萧红分别出版了他们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鲁迅先生亲自为《生死场》作序,说是(作品)“叙事、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和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
两人在上海,先是住在慎城里,同是住在那里的著名学者丁景唐先生曾目睹过他们的生活,后来回忆说,二人那时还是还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走上文学道路,就得到鲁迅的扶持和帮助,为他们成才创造了机会。萧红也有一首小诗记录他们当时的生活:
“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
钞票带在我们的口袋里,
就这样,
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大街上
……”
到上海后,据说为了参加鲁迅先生的宴请,萧红还亲自为萧军缝制了礼服,并到照相馆照了合影照,“秀”出了他们的恩爱。照片里,站在身后的萧军穿着格子礼服,十分精神;坐在前边的萧红,则调皮地叼着一只烟斗……萧军后来说,那只烟斗是照相馆里的道具,萧红只是“闲玩”叼在嘴上的。其实,萧红是抽烟的,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抽烟,不得而知。她写给萧军的信里就有过表述,昨天晚上又吃了半支烟……后来在香港,她得的就是肺结核,这或许是她过量抽烟引发的……也是肺结核终结了她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