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ky心理学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从未感觉到自己被好好爱着,可是你有被爱的能力嘛?
为什么会明明身边有爱,但却感受不到被爱呢?分为两类人,一种是自恋人格倾向较强,他们在关系中一直在计算自己的得失,一种是被害人格倾向较强,总是害怕对方会伤害自己,在这种过度恐惧、想要自保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无法感受和接受到对方真实的好意。
感受到爱,本身是一种“爱的共情”。你感受不到被爱,本质是因为你不具备爱人的能力。在爱这件事上,我们都是以己度人的。当我们自身不具备爱人的能力时,我们无法以持续的、稳定的、深层的、真实的状态去爱他人。
为什么会缺乏“爱的共情”呢?
当一个人自己没有拥有过某种感受时,他也没办法接收到来自他人的相应的感受。就像关于爱的“接收开关”没有被打开,此时,无论身边有多少爱意环绕着,他都缺少一种情绪上的真实感,而没有办法真切地感到“被爱”。
当一位母亲难以调节自身情绪,她就可能在一些不恰当的时刻、以“不客观”的方式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厌恶。
当母亲无法处理自身情绪时,孩子所感受到的爱,总是包含着厌恶所带来的攻击与伤害。或者说,他感受到的,是一团团爱恨交杂的、四处发散的“爱”。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对爱与被爱都产生恐惧——既不敢放松地体会身边的爱,也没有机会发展出爱别人的能力。成年以后,他依然对爱这种情感感到困惑。
简而言之,养育者自身的情绪处理能力不够好,就可能导致长大后我们对“被爱”感到惶恐不安。
父母不会客观表达"爱",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很大
成年后的我们感受不到被爱,错过了身边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