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哪一种交往模式最好?
从长远来看,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因为赢/输和输/赢模式,不管哪一种,输的一方都是利益受损的一方,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长久的关系维持,一锤子买卖的可能性居多。
但是如果具体到眼前的话,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只要情感账户充足,对于长久的相互依赖还是可以保持双赢的关系。
要想达成双赢思维,要谨记五个要领。分别是: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双赢过程。
我把这五个要领分成内部、外部和交叉三部分。
内部:
双赢的双方首要有双赢的品德或者思维。双赢品德包括三个基本特征:诚信、成熟、知足。诚信在习惯一、二、三都着重描述过。直接来看成熟,赫兰德·萨克森年曾经说过“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句话可能听起来有点拗口,我们做一个小学生都会的语句精简,把“的”前面的字都去掉,得到的结果是:成熟是能力。成熟不是年纪大了自然衍生出来的,而是需要学习、培养、锻炼、实践的一种能力。衡量一个人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能力。知足,知足不是要我们满足现状,知足常乐;而是要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他人的胜利并不代表自己的失败。北宋的司马光认为“天下财富有穷尽”,所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拼命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
以诚信、成熟、知足为前提才能建立双赢关系。双赢关系的建立最难的就是信用问题,即情感账户。如何让对方相信成功以后,另一方不会背信弃义,独吞胜利的果实。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和朱元璋炮轰庆功楼都是典型的兔死狗烹的做法,结果北宋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朱允炆也被明成祖逼迫的流亡海外。只有真诚的感情投资,才能有助于实现双赢。
当彼此的关系确定后就需要一定的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没有双赢品格和双赢关系作为后盾,书面协议就形同虚设。
双赢协议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外部:
一定要在可供双赢滋长的体系内,大环境要合适,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双赢体系。我们前面举的赵匡胤和朱元璋的例子。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存在双赢关系的君臣。君臣是依附关系,是赢/输关系,所以历史上的权臣都不得善终。现代社会没有三纲五常,我们一定要摆脱旧的观念的束缚,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身完成迭代。
以上内部和外部的四点确立以后才有了通向双赢成功的过程。
我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再次,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路径。
在双赢过程中并非要在所有细节都达成共识,没有这个必要。只要在大的方向上,共同的利益上达成共识便可,细枝末节不必锱铢必较。就如同周总理的“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