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700天
今天读武志红的《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里面讲到人际关系中的投射现象,结合自己和朋友相处的模式,好像弄明白了那么一点点。很遗憾的是,已经和这位朋友没有了联系,真的很想验证一下是不是如书中所讲,可又不愿意去冒那样的风险,我好像心里已留下很重的阴影,对这位朋友甚是恐惧。
如果一个人很挑剔,很刻板,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他人也很严格,追求无所不在的完美,不知道他的童年经历了什么?不知道他有一对怎么样的父母?我想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人是对孩子要求比较高的。
书中这样写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那么我们是怎么把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的呢?
答案是: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小孩,就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父母,就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这是最基本的投射规律,由此就引出了人善被人欺的结果。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有包容力的,但更常见的善良是绵羊一般的软弱和顺从,假若你具备的是这样的善良,那么别人很容易将她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而他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如果这个人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是羞辱与被羞辱的关系,那么当他把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时,就会忍不住羞辱你。
读完这段话,我恍然明白了,我和朋友的相处模式,可能就是:他把我投射成为他的“内在小孩”,而他自己以“内在父母”自居。而他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是挑剔与被挑剔的关系(没有考证,只是我的猜测)。
我越是以小孩自居,就强烈的唤醒了他的内在小孩的受伤感,从而令他失控性的对我一再地挑剔,以致到我不能忍受的地步。
当我不能接受这一切,以断绝联系去反抗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的失落。因为他的内在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而其实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样子。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内在小孩是不要太柔弱和受欺负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敢于去挑战他的时候,他反而比较退缩,没有那么凌厉和嚣张了。其实,是他的内在小孩挑战成功,这是他渴望的。而在小时候这一切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有一个比他更厉害的父母!
反击,反而会受到尊重。是因为我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__反抗他的强势的父母。这是他的胜利!
(纯属猜测,没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