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领导同仁对我工作的肯定,在此,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工作。
从1990年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算起,至今刚好进入天文领域30年。活动中心天文馆从1997年6月1日建成开放,至今也已23年,刚开放时候参观过天文馆的那批小朋友,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整整一代人过去了。
天文馆的这23年,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初的辉煌。
天文馆刚开放的时候,全是一个新鲜事物,那些年又遇到33年一遇的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世纪之交的世界末日预言,社会大众对天文的兴趣很高,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持续不断地报道,差不多每年都有上百次,天文馆的社会知名度很高,双休日和寒暑假观众络绎不绝。
第二阶段——沉寂
从2003年非典开始,天文馆沉寂下来。我们的天文馆虽然一直在全省是唯一开放的天文馆,却是一个很小的馆,仪器设备相当落后,投资又很有限,发展不可持续,2003年非典之后观众寥寥,无法正常开放,只能办个兴趣小组,在有天文现象的时候开展点活动。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量不足,就去教奥数,后来又教经典诵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差不多十年之久。
第三阶段——踏上新征程
2013年,单位投资十几万元,对天文馆进行首次升级改造,天文馆重新开放,当时每周开放一天。
2018年,以任书记为首的中心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天文教育事业,投入一百多万元升级改造,同时又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开展天文公益活动,天文馆得以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多年来,一直有人问我,这么一个小小的天文馆,你为什么能坚持几十年,为什么不去做点更大的事情呢?
我想说的是,天文馆虽然很小,但天文馆里的宇宙一点也不小。对于宇宙天文这样一门伟大的学科,没有几十年的努力学习,是难以登堂入室的。
二十多年来,宇宙天文的奥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即使在天文馆沉寂的那十年。我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天文教育,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初看起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让孩子们看的更高更远,将来能够成长为更大的人材。
但是我对天文教育深感不安,我觉得,当前的天文教育总是在打击人们的心灵,摧毁人们的信念。
比如,古代的人们看到月亮,想象着那是天堂,上面有广寒宫,有桂花树。可是,我们现在拿望远镜给人一看,只是一个光秃秃的大石头。
比如,古人想象牛郎星织女星都是精灵般的存在,可以跨越银河相会。可是,天文学家告诉人们,那是无比巨大无比遥远的星球,根本没有任何可能相会。这种图景粉碎了人们所有的浪漫。
古代人不懂多少现代天文,可是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在一个舒适的小宇宙里,有天神照看着世界,他们的心灵是踏实的。现代人有了更多的天文知识,却只能生活在一个巨大而冰冷的宇宙里。
人们会说,没有办法,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应该尊重它。
但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在当代,包括天文学家在内,人们对宇宙星空的理解出现了重大偏差。因为,无论课本里怎么写,无论天文学家怎么说,我们应当意识到一个基本问题:一个星光灿烂的宇宙,怎么可能会让人们的心灵如此失落呢?一个星光灿烂的宇宙怎么可能栖息不了人们的心灵呢?
我感到,我们的天文教育一定漏掉了很重要的东西,当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肯定是阶段性的,它一定是处在某个误区中。这造成了一个局面:
当前的天文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我们教导给人们的,是一个僵尸宇宙。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走出人类当前阶段性的认识迷雾,在星光中发现生命的力量,从而能够让人们看到一个鲜活的宇宙,使人们了解宇宙奥秘的同时,心灵也能得到安慰。
换句话说,就是做有灵魂的天文教育。这样,我们的天文教育,实际上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五点多起床去上早学,走在田野的小路上,仰望头顶灿烂的星光,那时候就常常设想,要是能够探索星星的奥秘,还有多好!
习主席教导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想,正是小时候渴慕星光的那点初心,把我引领进天文教育的殿堂。若要在这条路上行走致远,就必须把这初心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感谢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同事们的无私帮助!
让我们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努力,谱写校外教育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