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陶渊明丢下官职,在星月未沉的夜里发足急奔;他欢欣鼓舞,一刻不迟疑地回到了清贫的家园,开始躬耕田亩的生活。
像所有的农夫一样,承受着汗滴禾黍的付出,忍住食不果腹的辛苦;唯一的报酬是闲暇时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书,说真话,做真事,无需造作,只要弹琴赋诗。可以说,陶渊明通过辞官归隐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有人说,南山就是庐山,陶渊明的住宅和他的土地都在庐山脚下,所以说“种豆南山下”。不干农活的时候他在家闲居,有时一面在园子里采摘菊花,一面随意地望望不远处的庐山,心情非常愉快。
那天上课的时候我反复读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想起了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陶渊明的诗为何会受到苏轼的追捧和顶礼膜拜呢?
我突然对南山有了极大的兴趣.这南山不见得景有多好,不过最是“悠然”一词不可多得,只这一个词境界全出,正是心境悠然,才觉得“山气”和“日夕”的“佳处”来,陶渊明不是真正的耕种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种啥都不行,可是比起官场中的污浊和黑暗,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自由,难怪陶渊明会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用陶渊明自己的话来说,“守拙”才是他回到南山最根本的原因。这个南山在陶渊明的眼中是极其熟悉和可爱的,不然不会是“悠然见南山”。他不在乎这座山是什么名山,他只是觉得自己与这南山如此合拍,有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觉。而苏轼在遭遇了“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密州、儋州等地,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才懂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妙处,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苏轼以及后来的文人看来,陶渊明的南山不仅仅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更是诸多文人理想境地的象征,陶渊明心中有一座南山,苏轼不也渴望有一座这样的南山吗?而陶渊明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给后世的俊杰指明了一条突围之路:若是现实中没有理想的境地,那就是你的心不够宁静。若是此心安宁,哪儿都是你的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