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们在一起交流时候都会问,孩子到底几岁上兴趣班好?或者应该上什么样的辅导班?诸如此类的问题,能看到一个妈妈对孩子教育规划的迫切心情。今天在网上搜索时候也看到两篇文章,一篇是讲武汉一个5岁孩子上17个培训班,三年“学霸”成了“学渣”;另一篇是说现在的“星二代”也不好当,沙溢和胡可5岁的儿子安吉,上13个辅导班。网上这样的类似事情很多,感慨现在的孩子压力重重之余,也能折射出现在这一代父母的教育心理。
这一代父母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都深知教育给自己的命运带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前程,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心态,决定着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也让父母抱着追求第一的思想和落后危机意识,这些决定了在看待孩子教育时候,压力不断升级。
就像前段时间“上海某小学竞选家委会堪比竞选CEO”和“家长微信群拼父母背景的聊天截图”这些事情,都显露出当代家长的教育焦虑。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做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青年作家卢思浩说:“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焦虑,往往来源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差距越大,越看重这个差距,心中的焦虑就会像一团火一样燃烧起来。这样的焦虑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孩子还有家庭的各个方面。
上周看到一档节目,邀请的是于丹老师讲教育方面的心得。在这个讲座中,于丹老师提到了一个概念——保底教育。所谓保底教育就是,教会孩子最根本的做人品质,学会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于丹老师在节目中说道:“追求高标准的教育是锦上添花,人没有这个是可以生活的;但是更需要是雪中送炭,没有炭就会无法活,会冻死 ,这就是保底教育。”
这段话触动人心,也深深的打动了我。现在的各种信息分享、交流媒介越来越发达,获取教育知识的资源也很丰富,孩子的教育就成了一场伴随孕育、出生直至成人的全程规划。
在陪伴孩子进行长达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中,因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和对未来的担心,会让父母把目光都投向了未来,着力点也用在怎样学习更多知识和才艺。常常忽略教育是走在路上的实践,没有留意双脚是否走的稳,没有回头看走过来的一路有没有偏离。
内心的那份对教育的笃定失去时候,焦虑会渐渐纠缠,让这份教育越走越脚步虚浮,跌跌撞撞。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男孩上了17个辅导班却三年时间从“学霸”变成了“学渣”的尴尬局面,也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内动力,这对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影响。
当面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升起时候,让这份保底教育来平复那颗不安的心。
首先,建立平和心态
分析自己当前对孩子教育的心理需求,建立保底教育概念。认识到保底教育的意义和本质,不再对教育急功近利,不再攀比和盲从。
其次,做到有意识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做家务能力。按照孩子的年龄增长,选择合适的家务活去锻炼。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建立家庭参与意识,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做家务还有利于孩子的一些诸如坚韧、勤劳、做事有条理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第三,适度选择兴趣班
对于兴趣班一定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当孩子有这方面兴趣时候,是可以给孩子根据年龄去报的。在数量方面也需要适度,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当孩子疲于奔命、穿梭来往于各种兴趣辅导班之间时候,也就失去了感知兴趣带来乐趣的意义。于丹老师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报兴趣班”的时候,说道:“报兴趣班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爱好,而不是靠这个去吃饭。”
在这中间,建立保底教育的意识尤为重要。当做父母的心态笃定后也就会慢慢平和,那份来自于教育的焦虑自然会烟消云散。保底教育还会让父母看到孩子教育的本质,找到一个最有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路。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份保底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也相信一定会成为孩子教育之路上的定海神针、引路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