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通完电话,心里闷闷的。不知从何时起,和家人通话这件事,变成了要先深呼吸几次才能进行的活动,倍感压力。“婚礼时间要赶紧定,老拖着算怎么回事?”“人家谁谁谁也结婚了,今天请酒,你们赶紧,不然我们老被别人问。”“得早要孩子,都三十了,再拖就是高龄产妇。”就这样听父母不停念了快一个小时,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这种状态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开始且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呢?
父母是事事担忧的性格,或许因为离家远不能常见,他们的担忧在想象的催化之下越发越大,每次通话都是一场累积许久后不可控制的释放。即便我一再向他们保证我现在真的过得很好,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也始终说服不了他们,次数多了之后真的想放弃了。如果双方都抱持着自认为对的观点,而听不见对方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是根本无效的。
今天父亲说到弟弟,担心弟弟找不到对象,不停地讲觉得他现在工作也不稳定、财力上没什么积累,在北京又没有房子,自己也没个打算,再过几年就是大龄剩男,到时候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来,一大堆,全部是负面的。直到我打断父亲,问:那你有没有觉得弟弟身上有什么优点呢?父亲愣了两秒种,眼神游离的说:“那肯定有优点啊,谁没有优点啊是不是,但是……”我很想继续打断他,问他现在能不能说出来一条,犹豫了,没有开口。只是跟父亲说了一句,我真的很少能从你这里听到对我们的正面评价。父亲于是继续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是担心孩子有不好的事,等等。又是一场不可能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的对话。
挂上电话之后心里有些后悔,真的争论起来,父亲怎么可能赢过我呢?即便我赢了他,让他无话可说,又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分歧,并不是在某件具体事情层面上的分歧。
在人生的三十岁,事业还没有成型,梦想还是一个起步的婴儿,家庭刚刚建立,自己的心智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几乎每天都在变化的时期。父母认为的在三十岁该有的状态、该做的事情,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和我们内心所相信并追求的生活方式相差太远了。我没有勇气告诉我的父母,即便我现在不是三十岁,而是四十岁甚至五十岁,我也许依旧不会安于他们认同的那种安稳。事实上,我一直努力在做的,就是摆脱自己本性中害怕变化、不敢冒险的弱点,因此很可能年纪越大我反而会越“叛逆”。这就是我所认同的人生态度,永远要去拓展自己的人生边界,要越活越宽广,一定不要收紧在你过去拥有的事物里,活成佝偻的样子。结婚生子,只是人生中需要做出的诸多重大选择中的一项而已,而任何选择,都不会有百分百的安全保证效力,因而我也不会相信我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就能决定我今后幸福或不幸。
也会反思:这些话,我可以告诉我的父母吗?如果我在怪我的父母不信任我们,那么不与他们进行深入沟通的选择,是否也是不信任他们的体现呢?看止庵老师的《惜别》,他和母亲一起看书、看电影,一起讨论一本书哪里好哪里不好,深深羡慕。
或许不应该放弃努力吧,即便这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