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三字经》开篇所讲述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唯一没有展开教授孩子们的,是今天人们最为看重的那些具体的实用知识。
就是说,《三字经》开始教的其实是原则,是规范。告诉我们做人的行为准则,告诉我们做人的道德与责任。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和后天的教化。
儿童启蒙读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规定的年龄段里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就是说,当一个儿童到了规定的年龄必须接受这样一种教育,要知道这样一些知识、内容、规则。
还有一类知识与内容,是孩子们在幼年或者少年某一个时间段里应该掌握的。不苛求具体在哪个年龄段必须学习和掌握。
《三字经》是属于哪一类呢?
《三字经》在它形成的时候,是按照规范的教材来做的,也就是说孩子们接受的最初的教育就是《三字经》。就相当于今天我们孩子在学前班或者一年级所接受的这样一种规范教育。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上小学或者上学前班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大都是以具体的实用知识为主,比如数字、车辆、天气、问候,等等。德育的教育内容也有,但比较零散和不系统,同时,既不具体,又很抽象。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
《三字经》的规范教育里面讲到了那么多做人的原则,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历史,包括人文,这样一些内容。孩子们能接受得了吗?它为什么要给孩子们讲这些呢?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就接触到了中国古人所秉持的儿童教育理念,和所遵循的教育原则。
我们先来看看儿童教育的特点。
这个理念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原则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仓库,我们往里放东西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我们看哪一种往里放的东西多,对将来有影响。哪一种方式放的东西少,对将来的影响小。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空的仓库里,我们不管有什么东西拿来,直接放进去,来了就往里放,我们发现用不了多久,它就堆砌起来了。堆砌起来之后,以后放的时候就不太好放,它很杂乱,占的地方又很大,有很多东西就是一个平面,你占一个地方,整个大的空间就没有用了。
另外一种方式,是把这个大的空间给它格式化,做成很多不同的空间。有低层的、半空的,用有形的框框做了很多空间的隔离。这个时候我们再往里放东西的时候,比如说一些大的东西放到哪里,有些东西不怕压的它可以摞起来的,我们往哪里放,它可以在空间上面走。有一些小的,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你给它放到一个格子里。
这样一来陆续往里放的过程中,它就自己成了一个体系,你未来去寻找它,就会很方便,这个空间使用的效率就会非常高。这种情况就非常像《三字经》里的教育和今天我们这里教育的差别。
古人发现儿童的教育,它和成年人的教育是有截然不同的差异的。对成年人来说,因为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认识事情的准则,还有一些方法,所以,他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取有所舍,做好自我的管理。但是对孩子来说,他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另外对孩子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成长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这之前的时间段里,他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你无论怎么改造他,他都可以去适应你改变自己,就好像一团柔软的面团一样,你怎么揉它,怎么去塑造它,它都能够按照你的要求去变形、改造。但是一旦过了这个临界点,它就已经不再具有这样一种可塑性。
用人间的事情打比方,就好像我们烧制瓷器,烧制瓷器之前,在制作泥胎的时候,泥是用水活起来的,它是柔软的,不管你怎么变形,怎么塑造它,它都可以去改造。可是当你放到窑里去烧的时候,高温加热烧过了之后,你把它再拿出来,这个时候它已经没有办法做大的改变了。你仍然可以改变它,但是属于打磨、修修补补、上色,它原来的资质是怎样的,是脆,还是坚硬,还是有裂痕,都已经注定了,你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小打小闹的修补它。
也就是说,古人在儿童教育的观察中,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特点,所以他就在孩子刚刚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给孩子去打基础,而不是急于去给他增加很多具体的知识。
我们知道具体的知识什么时候学都可以,你今天不认识碗,你将来什么时候认识都可以,你即便叫不出这个碗来,你拿这个碗吃饭也不影响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但是一个人在成长时期,他做人做事的很多规则如果不给他定下形来,他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就没办法受益,就会使他走很多弯路。
我们举例子来说。
比如我们看到公路旁那些树,我们会觉得看起来很舒服。我们知道是经过园丁的修剪,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园丁修剪,我们只是看到这个树长的主干笔挺,没有一些疯枝水杈,未来会成才。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园丁去做修剪的时候,那么它就是一个灌木丛,它很多枝桠都去影响它养分的分布,它的主干得不到养料,就没办法长得笔挺,未来也很难成才。
我们再看古人。古代有学徒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出社会之前,工作之前,他要跟着一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当徒弟,比如铁匠、木匠、染匠等等。这些学徒去的时候,师傅是不是叫他赶紧学艺的,而是学做人,学尊师爱长,学虚心的对待客人,学吃苦耐劳和能承受,塑造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行。过去的学徒都是三年学徒,在学徒期间,其实就是磨练的过程。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等到三年学徒期快满的时候,师傅才开始教你相关的技艺。
这个过程看起来好像是很没有意义,好像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控制徒弟,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他如果不能做到尊师爱长,他如果不能去做琐碎的、细致的、繁杂的事情,躬下身来去做这些事情,他如果不能对客户非常谦让、礼敬,他未来在从事这个技术行业的时候,他不会走得很远。所以这个其实是教他做人,教他把自己的身子骨练得结实和强壮。
古代武术的传授也是这样的。师傅带徒弟,徒弟来的时候,他不是先教你功夫,他通常是先教你去练基本功,扎马步,一蹲很长时间,一蹲就蹲一年。然后是练臂力,练定力,都没有纯粹技术在里面。打熬身体,增加吃苦耐劳的能力,然后他才去教授徒弟真的功夫。这就是古人在教育方面所表现的形式。
《三字经》中所蕴含的匠心和智慧,以及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育人准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