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前我开始在简书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陆续发布了一些文章,没想到却意外得到了许多不错的反馈,这让我下定决心好好经营自己的平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当把更新平台定为目标之后,写作就成了一个无形的任务,时刻背负在肩上。
要想能源源不断地有东西输出,就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知识与信息输入,而且输入必须远大于输出才行。于是我便开始重视起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意识地去了解如何更好更快更系统地读懂一本书。
加之因为写作的关系,身边朋友知道我爱看书,便有不少人主动找我讨论阅读的问题,吐露他们很想看书但却迟迟无法开始和坚持的困扰。
经过这半年多对阅读方法有意识的学习和实践,我明显感觉在阅读能力上比半年前的自己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因此也想把这一点点小心得总结下来,作为对自己这一段时间的记录和回顾。
有句话我很喜欢,可说是我的读书原则之一:“听多数人意见,跟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然后接受自己选择的结果。”这系列文章不为任何人量身定制,只不过是自说自叙,里面都是一些属于我个人的读书原则和读书小撇步,皆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萃取了最适合自己个性与爱好的方法,仅此而已。
读书方式没有好坏,只要自己满意就行。
这篇文章先从破除阅读的意志力神话说起。
喜欢看心理学书籍的朋友一定对“棉花糖实验”不陌生。“棉花糖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设计的,于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领进实验室,得到一块棉花糖,并被告知如果他们在实验员离开的15分钟内不吃掉这块棉花糖的话就能得到另一块棉花糖作为额外的奖励,但如果他们吃掉了它,则将无法得到这个奖励。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研究人的“延迟满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机制的。但在后续的追踪中,实验者发现那些能为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们总体上拥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包括学习成绩更优秀、身体质量指标更出色、做事也更有计划等等。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拥有较强忍耐力或说意志力的人能够取得较为优秀的人生表现?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人们对一个人“有意志力”、“有毅力”的评价往往是根据这个人最终行动的结果得出的。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会认为能够最终抵制住诱惑的孩子是拥有较强意志力的,但若实验还未结束,我们就根本无法判断出谁的毅力较强和谁的毅力不足。
在《暗时间》这本书中,作者刘未鹏就这一实验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他认为:“对于这部分儿童而言,棉花糖的诱惑同样巨大,他们在抵制诱惑的时候显得异常痛苦,但他们的能耐在于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让自己盯着棉花糖,让自己忙于干其他事情,通过这样的技巧,他们成功地将强大的刺激源从原始大脑面前移开,并且通过让自己忙于干一些其他事情来让大脑处于‘忙碌’、‘被占用’的状态,阻止原始大脑老去往棉花糖上想。”
也就是说,抵制诱惑的关键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所谓的“意志力”,只不过是在这些方法和技巧的成功运用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影响力2》中有一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Much of will is skill. ”意思是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正确的方法,而非意志力本身。换句话说,一个人看起来很有毅力的原因在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持续完成某件事情的方法。
技巧和策略是因,而意志力是果。
但有的时候,人们似乎太重视自己是否拥有意志力,太依赖自己的意志力了,甚至希望它能为我们“自动”完成某些事情。这就变成是想用结果(“意志力”)导出结果了。如果没有可以采取行动的方法和策略,却老是想着“我必须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是毫无意义的。
在阅读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许多人会觉得一个能够坚持学习的人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但是当自己看书看到很累很困想放弃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自己“没有看书的毅力”的想法,甚至认为自己“不适合看书”。但其实这是在明明没有任何“不行的地方”却做出“自己不行”的判断。
就一个人能开始和坚持阅读,与其说是拥有毅力,不如说是拥有良好的策略和方法。前者听起来就似口号和鸡汤,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而后者才是真正便于引发行动的步骤。
因此,一件事情无法开始,需要的是去寻找促进自己开始的方法,而不是给自己贴上“意志力薄弱”的标签。
下一篇文章将谈谈我自己在如何着手开始看书上的一点小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