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每年的公历10月8号或9日,就将进入寒露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与白露的露凝而白不同,寒露因为气温往下走,野外的露水基本都凝结为霜形。此时,我国北方已呈现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国家又刚刚经历过国庆长假,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显露无遗,南北方的秋景从不让游人失望,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场景在各个景点都已经司空见惯。寒露节的来临,也就是让人们在长假之后收拢心神,安心投入忙碌的工作当中。

古代将寒露三候定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说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深秋天寒,鸟雀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此时,菊花已经普遍开放,“轻肌弱谷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菊,百草摧时始起花。”遍地飘香,提醒人们已经进入深秋,古人对物候的看法有自己的眼光,虽说雀入大水为蛤在科学层面解释是毫无依据的,但是它所反映出的人的一种浪漫的生命孕化观,他总觉得生命当中的任何一种,任何一类都没有彻底消亡,你没看见他,只是他变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而这也反映到人们的信仰当中,构成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的一部分。佛家主张修来生,用今生的善业来求得来世的福报,因此人们今生多做善事,死后灵魂入西方极乐世界,而灵魂就是人们今生不敢作恶的有力保障。真善美是我们当今社会非常推崇的三个做人标准,活的真实,过得踏实,心存善念,人自然就拥有心灵美。

寒露节气和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一样,所表示的热量变化意义比它的水分变化意义更为明显,应该说,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气温转变,季节转换的过程。若是一场强冷空气过境,平均气温下降5—10℃相当正常,因此这个时节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每年的寒露节前后,就会迎来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当中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名曰重阳,也叫重九节,因此为纯阳之节。重阳节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唐代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由于重阳节日在寒露节前后,而寒露节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地,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的风俗,漫山遍野落叶纷纷,幽冥小道上行人稀稀落落,经了霜的枫,垆,桦等树种瞬间红遍枝头,风中摇曳的叶片,胜过二月红花,“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此秋光怎能辜负,“断霞飞落千山,余晖尽染霜林醉”,漫步山间小径,顿觉神清气爽,可谓秋后闲暇时光里的一丝享受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中就可以看出重阳节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说到这些传统,跟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有莫大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盛之极,物极必反,九九相逢,是大吉又是大不吉,因此古人把重阳登高和插茱萸与消灾祈福联系在一起。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宋元以后,人们对重阳的关注重点逐渐由驱邪避灾转为延年益寿,作为“辟邪翁”的茱萸逐渐被“延寿客”的菊花盖过风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傲视群芳,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重阳赏菊,传说起源于大诗人,大隐士陶渊明,由于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联想: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众芳摇落,万木凋零, “此花开尽更无花”,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它会令人想到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每逢秋季菊花盛开的时候,许多人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和他一起观赏菊花,而这样就影响了陶先生的正常作息,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表明心意,“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说来也怪,到了九月初九那天,含苞待放的菊花果然在这天最为争奇斗艳,而客人也都在这天前来,于是也就有了重阳赏菊的风俗。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英。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来此时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此时气候的特点就是燥邪,而这种气候最伤肺和胃,因此食用疗养应以滋胃养肺为主。自古秋为金秋,肺在五行中属金,为减轻燥气侵袭,宜食麻以润燥,麻辣烫这一著名小吃,在民国就已经风靡全国,起源于四川的地方特色小吃,重庆叫麻辣烫,四川叫冒菜。它是川渝地区最有特色,也最能代表“川味”的一种饮食文化。川渝地区,或大或小的麻辣烫店家及小摊,遍及大街小巷,可谓是川渝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自身无可不烫,无味不有,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气候阴湿多雾的川蜀地区,长年劳作的船工和纤夫,垒成灶台,支起瓦罐,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花椒、辣椒等调料,涮烫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后来这种煮食涮烫食品的习俗得以沿袭。在作息上,《素问》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当今的我们,迫于工作压力,寒暑不论,皆在早起晚睡,或是晚睡晚起,作息的不规律,是当今大部分身体抵抗力差的很重要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16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0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95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8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3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42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49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7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0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40评论 2 31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2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64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5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7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2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