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5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若因不义而得之,君子所不取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若因行义而得之,君子所不除也。君子若舍弃仁道,则何以称为君子?君子始终不违仁道,紧迫时如此,危难时亦如此。”
【注释】
“富贵贫贱”,富者,财多;贵者,位高;贫者,乏财;贱者,无位。
“道”,即仁道,也就是“义”。
“处”,居也。引申为“取”、“受”。
“去”,离也。意为舍弃、去除、摆脱。
“恶乎”音“呜呼”,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成名”,意为与君子之名相符。君子,有仁德者也。
“终食之间”,即吃一顿饭的时间,表示须臾、片刻。“无终食之间”即为“始终”。
“造次”,即“仓促”一词的转音,比喻紧急、紧迫之时。
“颠沛”,即“跌倒”,比喻危难、衰乱、挫折之时。
【评析】
本章还是对“里仁为美”和“仁者安仁”的进一步阐述。
《周易·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伊训篇》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即是“义”,乃得富贵之道;“作不善”即是“不义”,乃得贫贱之道。
富贵虽人之所欲,但若以不义获取富贵,君子绝不为之。比如贪污腐败、巧取豪夺、欺诈不实、谋财害命、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等,皆是不义之举,如此而得的“富贵”,就是“不以其道得之”,君子所不为也。
贫贱虽人之所恶,但若因行义而得贫贱,君子绝不去之。历史上曾有某部队长官因拒绝执行镇压民众的命令而被军法处置并受牢狱之灾,这就是因“行义”而得贫贱,是贫贱“不以其道得之”。
富贵、贫贱“不以其道得之”,就是所谓的“逆淘汰”,通常发生于“邦无道”时。此时若想脱困厄、处富贵,唯有同流合污、违仁作恶。但君子“里仁为美”、“仁者安仁”,故宁守其道而不肯为恶。是故子曰:“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因此,君子并非喜欢贫贱、不喜欢富贵,而是不肯为摆脱贫贱、谋取富贵而行不义,这才是“安贫乐道”的真意。行必以义是君子笃行的操守,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曾亲自劝降,并许以中书宰相之职。但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其浩然正义,气贯长虹,可钦可敬,可歌可泣!文天祥的富贵其实唾手可得,只要他“去道就元”即可。但富贵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贫贱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去也。文天祥就义后,其妻欧阳氏前往收尸,于其衣服夹层内发现绝笔诗《衣带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常人是富贵则处,贫贱则去;而君子是仁则处,不仁则去。君子是有仁德者,必有“仁德”之实方能称“君子”之名。去仁则名实不符,故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的道德操守是始终如一的,哪怕是在最为紧迫、困厄的时刻。大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十年艰辛探索”中,因不堪凌辱迫害自缢而亡。临终前,夫妇二人将身后事无论巨细,一一在遗书中作了妥帖安排。为避免自缢时踢翻凳子吵醒楼下邻居,还在凳子下垫上了棉被。傅雷夫妇遭遇之不幸与其在临终前所表现出的从容淡定及对他人的体贴,令人闻之心痛……。傅雷夫妇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完美地诠释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