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这一词汇是由德国生理学家J.P.弥勒提出来的,他认为感觉的性质取决于何种神经被兴奋。后来,在皮肤上发现了感觉的点状分布,如冷点、温点、触点、痛点等。自然,痛苦的感觉是由于疾病或伤害引起。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痛点”是因疾病或伤害引起的痛楚区域。可引申为缺陷,能力不足之处,弱点或者“软肋”
有人说,所有生命存活下来,最应该感谢的一个感觉是痛觉。如何一个人身体丧失疼痛感觉,那绝对是很危险的事,没有疼痛警告,不能防范损伤,疾病,危险,感受伤痛,死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说:痛点是一个人的软肋也是铠甲。它能让一个人深深受伤,也可以让一个人无比强大。那么,如果想要让一个人从“不知痛”到“知痛后勇”最有效的方式也一定是从“痛点”入手。
全天下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知事、明理、奋发图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总会遇到无数让人伤神费力难以教育的学生。碰到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从“痛点”入手,自然会“事半功倍”。我讲一个自身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前年我新接手一个班的教学。我发现,班里有一个天赋极好的学生,可惜,他的表现让人非常头疼。譬如:他课堂特别喜欢接话茬,接话茬倒是无可厚非,11、2岁的孩子嘛,喜欢表现,但是,他接话茬时常常口吐脏话,让人难以接受;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他热衷于搞怪,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难以平静,从而影响教学;再者,上课一年多,虽每天提醒,仍无法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连固定的作业本都没有,做一次作业换一次本子;当然,作业基本都是在应付,怎么省力怎么做......
虽然如此,在一开始的学习中,由于他的天赋好,他的表现还是非常突出的,每次测试,孩子总能在班里轻轻松松名列前茅。既然毫不费力都可以这么优秀,他自然更是有恃无恐。于是,我打电话与他父母沟通,希望能从中发现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
他的父母告诉我,由于他们的工作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比较少,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对孩子非常宠爱,所以孩子从小没有规则意识。他们现在也只能在晚上下班回家后见到孩子,他们发现:长期的缺少使得孩子与他们的关系很是疏离,孩子与他们基本零交流,也从不接受他们的教育......
他的母亲与我每次电话的结束语都是:老师,我们没有文化,孩子也不听我们的,您一定帮帮我们啊……当然,哪有老师嫌弃自己学生的道理?我一次次找这个孩子谈心,希望他能"改邪归正"。可惜,无论表扬也好,批评也罢,鼓励也好,施压也罢,都不起作用。
这让我一度无计可施。后来又与他妈妈交流,我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并且告诉她:我已经尽力了,但是孩子自我感觉太良好了,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没法改变,没法提高。
其实,我这样说的目的是想通过他母亲之口传达给这个孩子:老师对你失望了,希望能引起孩子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正确认识。但是,我还是没发现孩子的变化......
又过了半个学期,转机终于来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的内容越来越难,这个孩子一开始凭天赋,仅仅听听课就能做到成绩优秀的优势,渐渐变得越来越小。通过他在课堂,作业,测验中的表现,我发现,他的学习开始遇到了困难。他的成绩下滑到了让所有关心他的人心急担忧的地步。我相信他肯定也知道自己在退步。有一次考试成绩发下来,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了一句话。:"你现在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我发现,他开始变得着急,不再那么自以为是,开始认真听讲。当我问起他的学习情况时,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大喜,以为他要彻头彻尾的改变了。能意识到自己不努力并不能学好,这一点还能不让人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吗?事实证明,我又一次错了,他的学习热情,只保持了不到一周,到下一周的时候,他的学习热情基本消失殆尽,他又一次回到了上课接话茬,不认真完成作业的状态中。
事情的转折究竟在什么时候呢?在他一次次做不完作业,或者虽然做作业,但是错误一堆的时候,我又找他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我没有像前几次那样以“表扬---鼓励---提出希望的”的流程进行,而是实事求是的告诉他我与他母亲之间的电话交流。
我告诉他,他的父母非常爱你,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把他托举到这种地步,让他进入这么一所优质中学读书。我说“你知道吗?我通过与你妈妈交流,发现你妈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你妈妈自己也承认这点……你妈妈一开始并不会使用微信,也不会用QQ,打字中出现了好多错误,但是你妈妈还在坚持与老师交流。你妈妈告诉我,她文化程度不高,深知文化低的劣势。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他强……你妈妈每次和我谈话,都会流泪,因为他们觉得由于他们工作忙,所以对你有所亏欠,你现在拒绝和他们交流,他们非常伤心……
总之,我所说的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点:1.我知道他的父母对他的爱和期望。2、我知道他的父母无能为力。3、让他思考自己如何回报父母。
和他谈话的时候,我一直在密切地关注他的表情变化,我发现当我提到他的母亲为了他的教育费经周折的时候,他的脸上开始有了轻微的变化:脸上的肌肉开始抽搐。当提到他的母亲无奈的流泪时,他的眼泪唰的一下就流了出来,一会儿功夫,他已开始啜泣。我心里暗喜,知道这一次的谈话对他绝对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我所说的,触动了他的痛点。也可以说:他灵魂深处的羞耻心被激发了出来。
事实不出我所料,谈话之后,这个孩子的变化让人吃惊,首先,他的作业本儿由原来的,一次作业换一个本子,终于到了固定用一个本子书写。同时他把以前的缺的作业都认认真真的补上了,尽管书写还是龙飞凤舞,但是进步很大,易于辨认了。更让人吃惊的是:他开始每次认真地修改自己作业中所出的错误。在课堂上,他不再搞怪以哗众取宠……有一次上课,我对着全班同学发誓,我说:如果××(他的名字)不提高,大家为我作证,我一定倒着走路!”我看到他羞涩却坚定的表情,心里乐开了花儿。
为什么那么多次的谆谆教导都无任何效果,最后实事求是的谈话却有了如此巨大的成效呢?仔细分析,原因如下:首先,在别人口里,他知道了父母对他无言的爱(由于从小在祖父母身边,他一直有父母不爱自己的错误认知)。这种从“外人口里”说出来的事实更让人信服,由于“被爱”,他被催生了巨大的“爱”的力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于是,他的努力有了方向……
还有,老师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揭人揭短”,让孩子意识到他的父母无能为力,意识到老师知道他的父母的弱小。基本上所有人,都有这么个特点:保护家人---希望自己的家人远祸避害,哪怕自己多么弱小,都有保护家人不受外人指点、非议或小看的想法或行动。老师的谈话让他感到“痛”了,“痛”的龇牙咧嘴,“痛”的心如刀割。因为“痛”而警醒,因为“痛”而发愤图强,因为“痛”而成长。
找到问题学生的“痛点”再“痛下狠手”,谈心才会有作用。不过,切记:出发点必须是“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