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记录时间开始
我们用理财软件或者花哨的手账本记录每天的收支情况或者小确幸;我们加入读书群打卡记录每个月读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读书笔记;我们每天登陆简书主页,查看自己又写了多少字。
但是,我们却很少记录时间。
每年1月或者每个月1号,我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说:我要学手绘、我要学写作、我要学英语、我要学心理学、我要学PS……
但是却很少记录到底在这些东西上花了多少时间。而一旦你学会记录时间以后,你会发现当你觉得PS很难、口语进步不大,文章上不了简书首页而倍感挫败和自我怀疑时,时间记录表会告诉你:你只不过才投入了四五个小时而已,就希望成为专家你觉得这样耿直么?
灵感和能力来自于时间投入,而不是来自于空想高谈。你需要跟你想要学习的相关事物建立深度关系,而不是其他,特别不是因为你有多牛逼。
所以,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请从记录时间开始。数字不会说谎,在数字面前所有的“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勤奋”都无影遁形。
2、记录时间的两种方法
1)时间法(处女座的最爱O(∩_∩)O哈哈~)
上班8小时决定你是谁,下班8小时决定你将成为谁。
在开始记录时间前,你需要复盘一下自己。结合你的年计划,把目标细化。好的计划应该具备如下特质:
可实现:比如“我要学会PS”是可实现的,而“我要再长高10cm”就是不可实现的。
可量化:比如“我要在三个月内学会PS做海报”就比“我要学会PS”可量化。
可持续:比如“我每天花30分钟看PS视频教程”就比“我每天花3个小时看PS视频教程”具有可持续性。
如果你的计划经常半途而废,那通常是你的计划不可持续;如果你的计划经常是纸上谈兵,那通常是你的计划不够量化;如果你的计划经常让人觉得天方夜谭,那通常是你的计划不够实际。
花几分钟回顾一下,你属于哪一种?
确定了可实现、可量化、可持续的目标以后,剩下的就是老老实实的记录。软件市场上有很多时间管理工具,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然后坚持记录。
这个记录是属于你个人的活动,不需要有太多心理负担。如果刚开始记录发现跟预期差距太大时,也不用自怨自艾。因为你学习记录时间也不过几个小时而已,就希望成为专家你觉得这样耿直么?
2)事件法:
如果觉得时间法太麻烦,也可以尝试事件法。
在介绍事件法之前,我想先分享两个概念:时间投入/产出和时间消耗。
a.时间投入/产出,是指将时间花在可内化和输出的事情上,而时间产出优于时间投入。
b.时间消耗,是指将时间花在不可内化和输出的事情上。而这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比如花1小时读一本书,这是可内化的事情。如果你看完后能再写一篇读书笔记那就是时间产出了。只做时间投入,而不做或者很少做时间产出的事情,通常会造成“茶壶装汤圆——倒不出来”。
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但是却对自己的考试、升职、涨薪没什么用,通常就是因为投入多而产出少,甚至没有产出。这就是为什么时间产出优于时间投入。
花1小时看泡沫剧,既不能内化又不能输出,这就叫时间消耗。然而时间投入/产出和时间消耗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果读一本书,读过就忘,没思考也没运用。那也是一种消耗而已。
反之,如果看泡沫剧,以编剧的视角去学习人物塑造,台词设计,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剧本中。那么这也是一种投入和产出。
小结一下就是:尽量做时间产出的事情,多做时间投入的事情,少做时间消耗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事件法呢,就是以事项为记录标准,区别于时间法以时数为标准。如图示:
左侧列出个人想要突破的事件和投入产出项,右侧列出欲望单品作为激励,底部计算盈余。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用的粗糙版本,大家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版本。
如果你认同收入持续大于支出就会产生盈余,而盈余能够帮助你升级资产组合的基本经济常识,那么你也能够理解事件法的时间投入/产出持续大于时间消耗产生时间盈余,而时间盈余能够帮助你升级能力组合的类比了。
我想,如果有什么小习惯能帮助我优化人生的话,那就是记录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