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有了仪式感,就会让人变得很矜持,让人很欢喜,有被尊重、被重视的喜悦。这不,父亲节到了,充满仪式感的微信圈也火了起来。
从微信圈查阅资料得知,第一个父亲节来源于1910年美国,每年六月第三个星期天。中国第一个父亲节是1945年8月8日,谐音“爸爸”。获取的信息,父亲节感人至深的文章是朱自清的《背影》,从反复引用“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让人时时感受父爱的深沉,父亲的伟岸。
恰好这些天,我正在读《苏东坡新传》。不论是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日常,还是苏轼对苏迈、苏迨的教育,父爱的如影相随。别的不说,就是在苏轼的《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等等的文章典籍里,随处可见父子互动的美好,父亲对子女的示范引导。在苏轼充满人生阅历的路途,有青春之时才气逼人,有高中进士时的意气风发,有乌台诗案时的畏惧恐惧,有贬谪黄州的时的烟火气,有远贬儋州的豁达乐观,丰富而充满艰辛的人生,赐予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迈、苏迨深得乃父真传,恬然静淡,随遇而安。
由此,我又想到了大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国藩的家书全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小事太多,在和儿女的聊天里,曾国藩没有道学家的严整,也没有父亲不苟言笑的严肃,竟然是和颜悦色的给曾纪泽等儿女们聊一些耕田种地,读书习字的琐碎事,拉家常一般的语言,让父爱跃然而出,让爱力透纸背,千古禀然。
如果静静想一想,节日里都是精神在传承。如果翻开历史的典籍,父亲传递的是一种家风。从汉代马援到三国诸葛亮,再到大宋范仲淹,以及近代梁启超,我们看到多的都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应该是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好诠释,让优秀的精神一代一代的赓续。
父亲节的魅力就在于自我思想的认知,也在于为生活的仪式感填加脚本。正如鲁迅所说“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让我们好好来过一个父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