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了多少天,这天基本上就出不了门了,太阳毒到仿佛要把人晒化了的终极超级烧烤模式阶段,对于怕热的同学们来说,空调简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了。有了它,舒舒服服在沙发上一躺,真的是哪里都不想去了。
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人是如何度夏的呢,想想都不禁心疼起来,在古代提起纳凉的方式,那简直就是一项神奇的脑洞艺术!我们的先辈们可不只是单单的在夏天干熬哦,他们的智慧发明总是让人惊奇万分。现代的科技多多少少也有受到古人的影响。
在古代夏天最早的纳凉神奇应该就是大树叶,摇破了就爬到树上再摘一片,随后慢慢的进化成竹扇、帛扇、折扇。随着时间的长远,这样频繁的摇扇消耗的体力也越大,能工巧匠便发明出了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简直令人震惊,只是一定苦了“一人运之”的一人。为了方便携带,雍正年间皇宫里出现了小型的“机械扇子”。它看起来就像普通的手握羽扇,但只要开动发条,让太监宫女抓着把手,像手摇放映机那样,均匀有力地摇着“电风扇”,扇叶就能旋转起来,产生习习凉风。
更神奇的是唐朝有一位王姓土豪,有一天脑袋抽风了用皮做了一把扇子夏天请客吃饭的时候就用这把皮扇招待客人,王土豪让佣人用扇子沾水扇风让客人在自己家感觉凉爽些,结果王土豪做过了头,整个屋子呼呼生风,客人们都冷得问土豪借大棉被。唐玄宗表示很好奇,曾经派人去查看结果把自己吓着了“这是龙皮扇子啊”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也有“空调房”——古人的空调房叫“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转动,将徐徐凉气送入屋中;或者是利用机械把水送到屋顶,顺着屋檐流下,形成“人工水帘”,屋里自然凉快。这样不仅解放了“一人运之”的一人,可以反复利用的水更加符合今天节能环保的主题。明代在利用地理优势节能消暑方面更进一步,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如今我们常常被警告要警惕“空调病”,要是呆在古人的空调房里可就没有这种烦恼啦。
民以食为天,解决了电风扇、空调房的问题,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冷饮。其实早在大约三千年的商代,华夏子孙就懂得冬季藏冰用于夏季消暑,弄点冰镇米酒什么的。经济繁荣的宋代遇到了极端高温,吃货们充分发挥智慧,在果汁中加冰块制成“冰镇果汁”。蒙古的吃货们也不甘示弱,在果汁、冰雪中加入了自己最爱的乳品,制成了“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学到口边消”的“冰酪”。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尝到了元世祖赏赐的冰酪,赞不绝口,把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后来技术辗转传到了英国,经过改造才有了我们今天吃的“冰淇淋”,下次吃冰淇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感谢一下我们的老祖宗,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
自周朝开始,王室贵族就有用冰窖来贮藏冰块的习惯。在冬季从冻结的湖面上取冰,然后运到七八米深的地下深埋,等到夏天的时候再拿出来取用。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冰块一直都是达官贵人的土豪享有品,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不过在宋朝之后,明清时期制冰业就开始慢慢发达起来了其中,大明湖畔成为制冰业发展比较早。除了上面说的冰窖藏冰法之外,明清还诞生了许多神奇的土法制冰
比如说用硝石制冰,利用硝石溶解于水可以吸收大量热量的原理,在当时称得上是魔术级别的神奇工艺。
还有古代最常见的避暑方法就是去避暑山庄,说到避暑山庄,最负盛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了。承德避暑山庄内地形分为山地、平原两种,山地植被覆盖率高,平原多湖泊,且大部分土地裸露在外面,少钢筋水泥建筑和柏油马路,自然温度比别的地方低3-5℃。
下棋、垂钓、抚琴,也是古代普遍的度夏方法。所谓心静自然凉。想象着,划着小船,在青山绿水间垂钓,安安静静地等鱼上钩,心无挂碍,自然凉快;亦或者,邀约三两棋友,在棋盘中互见乾坤,在棋盘里忘却焦躁的暑气。
更多娱乐资讯、周边新闻、游戏资讯、视频等请关注电娱时代
GT电娱时代(www.gtshidai.com)贴近人与人,与世界一起互动娱乐!
浏览器搜索:GT电娱时代或电娱时代,了解网站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