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问米开朗基罗,“请告诉我你才华横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一经典雕像的?”米开朗基罗答道,“很简单,我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
这意味着不是住关注大卫,而是专注于其他一切不属于大卫的内容,并去除它们。换句话说,就是要清除所有思维和行动的干扰因素,这样就会更好的行动和思考。
关于本书:
罗振宇曾经推荐这本书,“怎样当一个明白人?我推荐两本书,第一本《清醒思考的艺术》,第二本《明智行动的艺术》”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也一致采用了本书的思维策略,巴菲特曾说,“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呆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限在哪里。”
亚里士多德说,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通过“避开不幸”“去除大卫多余的大理石”来更加聪明的开展决策和行动。
这本书里,作者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思维和决策误区,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这些例子,讲解他们是如何对大脑起作用,让大脑不自觉的作出错误的思维倾向。基于这些思维错误,作者提出针对性建议并指出避开决策和行动的方法。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畅销书作家罗尔夫.多贝里。这位作者同时是企业管理硕士、经济学、哲学博士,他长期撰写有关行动思维误区的作品,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职场等方面清醒思考,做正确决策。
核心内容:
其实,我们要有明智的行动或决策,并不需要额外的智慧,新的想法或更多的行动,我们只要更少的愚蠢,少犯错误。
你的大脑往往会进入思维误区,比如把事情做的不成功归咎于最直接的那个原因,认为把后起之秀阻拦住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列很多计划,却总是做不完。
这本书,让我们明确这些思维误区,达到两个目的,第一,避免自己再犯同样的思维错误,从而避开错误行动,作出明智的决策,第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巧妙的利用这些思维误区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任何事情都不是由单一因果造成的。
例如,当苹果成熟时,它会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因为地心引力?因为它的茎干枯萎?因为它的果肉腐烂了?因为它太沉了?因为风把它吹下来了?或者因为树下的男孩想吃它?这里面没有一个唯一的原因,而是所有原因的综合所致。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是这样写的,他说到点子上了。
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止一个原因,他们原因的背后可能还隐藏原因。
以我自己为例,作为一位不擅长和别人沟通的人,最直观表面的原因是性格所致,但是在这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性格因素上,不愿过多的参与别人的生活,也不期待让别人参与自己的生活。
第二,家庭教育因素上。受埋头苦干型的父母的影响,做事任劳任怨而缺乏沟通。
第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息量少,发表意见没底气。不管是专业意见,还是异闻趣事。
第四,心理因素所致-怕批评或反面意见。委婉的说法是追求完美。实则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第五,怕交流的观点让别人不快。
根据作者的观点,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要标记出你可以做出的改变因素,把无法适应影响的因素划去,比如说天性遗传。
就此就有以下三点可以改变。
第一、信息量掌握得少,可以把单位一把手、二把手、兄弟单位的名字都写下来,一时记不住,就每天抄上两遍,另外用笔记记录聊天逸闻,便于以后聊天有话题;关注单位发的通知,知道近期领导的关注重点,把这些重点分门别类,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上,便于工作问到点子上。
第二、克服心里障碍。最好脸皮厚一些,批评就批评了,诚恳接受。同时把工作做得有理有据,沟通之前先自问自答,考虑可能的问题、相应的回答,即使想不到,也诚实的说明为什么想不到,挨批就挨批。
第三,怕别人不高兴。先想明白自己的立场是什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别人为什么不高兴,也许他的不高兴,是站不住脚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立场,不要顾虑太多。
如此一来,一个完整的单一因果谬误就这样克服了。
在自我分析上是这样,对待别人上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听到一个坏消息,最容易把它归咎于与这个坏消息最直接的人和事身上,比如我们在电脑上写着写着东西停电了,所有的付出都功亏一篑,这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电力公司太不靠谱。实际上原因可能不止一个,比如我们自己没有养成定期保存的习惯,外面下大雨导致的电路障碍。电力公司就成了一个替罪羊。我们容易进入的思维误区,别人也容易进入,如果我们经常作为坏消息的传达者,那么别人往往也将我们作为替罪羊来怪罪。即使无辜也无可奈何。人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动物。你能做的就是避开这些情况,尽量少传达坏的信息。
二、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遇到后起之秀,那么阻碍后起之秀的进步,是不是明智的?
心理学家斯蒂芬加西亚举了一个关于诺贝尔奖得主的例子,这位诺贝尔奖得主阻止了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在其所在的大学获得教职,短期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不明智的,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很可能是那位年轻人加入另一研究团队,并发挥其才华。而诺贝尔奖得主所在的团队,也将不能持续保持领先水平。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感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嫉妒。
我们为什么会后起之秀?因为我们害怕后起之秀超越我们、替代我们,有一种嫉妒心在里面在作祟。
奕晴在为什么选择《可复制的领导力》一书时说,有人说,传了徒弟饿死师傅,但她不认同。她不会留一手,并希望自己随时可以被替代,与能力相比,更重要的是人品。
我们假想两种生活轨迹:一种人因为心存嫉妒,把后起之秀挡在门外,那么他也会因为心存嫉妒,把优秀的同行视作敌人,长此以往,朋友圈里将都是比他差的人了。如同很多公司里的圈子文化,总是有一头领头羊,带着一些比他差的人,也许在业绩上,短期内有所贡献,但是搅得公司内部氛围乌烟瘴气。
再看另一种轨迹,你如果像奕晴那样,愿意随时被替代,那么别人超过你时,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好感,更方便向他们学习。你的朋友圈在扩大,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可以体会一下,如果你的打卡小分队里都是争优争先的人大家积极打卡,踊跃发言,鼓励他人,人人利他,在这里面呆着,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显而易见,后一种情况更有助于个人进步,优质的朋友圈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平台。
另一角度来说,社会是在进步的,没有哪个人可以阻挡社会进步,那么任何一个人也阻挡不住别人的进步,与其当一个阻碍者,不如当一个推动者。
如上也是书中作者向我们传达的观点,请对比你有才华的人,予以支持,短时间内,你会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机,但绝对可以从中获益,因为无论如何总会有人在某一时间超过你,当他们超过你时,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好感,更方便向他们学习。
三、为什么计划做的事总做不完?
如果你在早上打出一份任务清单,有多少次在当天晚上就完成了所有任务,或者在两天之内完成,在一周之内完成,或者在20天之后,把任务清单上的事情全部完成。这种现象称为计划谬误。造成的原因就是第一期望太高,第二,太过专注于项目本身,而忽略意外情况。
去年开始,单位开始推行工作记录本,按天记录工作情况。我会把计划密密麻麻罗列在上面。即使推行工作记录本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经常犯的错误仍是列的计划太多,有时一天的计划一周都干不完。
以前我归结为自己的工作效率低,导致自我效能感也极低,几乎天天处于自我否定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这样,那就应该不是个人能力问题了。
按照书中作者的分析方法,我也分析了一下,客观的来看,不能按时完成计划有几个原因:一是自我期望太高,总是想要成为所有的计划都实现的成功人士。在群里曾经有人分享过完成计划的做法,就是每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完成,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
二是我太过于专注工作本身,而忽略了可能影响工作进展的意外情况。我的工作就是如此,虽然计划做的这项工作集中精力两小时能完成,但是往往在做的过程中会接到很多电话,还有上级临时交派的任务。
怎么解决呢?更加细化的制定计划肯定不行。一是要向过去的经验请教,比如别人做这个工作一般多长时间,或自己以前每个月做这个工作一般用多长时间,不要轻易额外给自己加压。
二是在工作快要完成之前在心里给自己召开一个“最后期限”会议,想象一下,一年或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们制定的计划实现了,但结果很糟,假设出一个糟糕的结果。这就是计划发展的可能方向,便于我们更多的考虑意外情况。
综合来看,应该做的就是不要把目光停留在内部,及你的任务本身,而是要朝向外部,参考之前类似的情况。
这本书一共提到52种行为误区,今天跟大家分享了3种,以下,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金句。
书中金句:
为什么做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因为人们一般都有选择疲劳症。
假如你想让你的孩子完成学校作业,练习乐器或修理草坪,不要用金钱来做奖励,你应该每周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否则孩子们很快就会因为没有金钱的奖励而选择上床睡觉。
记住马克吐温的话,“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简单是生活这条艰难长路的终结点,而不是起始点。
请你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思考,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信息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即使人们都知道。
我们往往在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所以你可以试一试,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
为什么人是感情的傀儡?因为你会依赖你的感情来做出复杂的决定,你用我对此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替代了我对此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当然你不会主动承认这一点。
我们要和自己唱反调,没有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确信的事情,如果你不惜一切代价去相信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肯定也是最确定的,但这样也是危险的。清醒过来的那一刻,对你来说将更加残忍,越是深信不疑的事情,越是要多一些怀疑,要做自己的异教徒。
关于选择麻木,当你面对选项a,和现状,使你习惯于将a与现状对比,这是错误的,你要做些工作将A与现状发展以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否则,就会有人把你引入歧途。
…
文章还有很多观点,结合实例,都是一些我们容易犯的错误。那你也看看这本书进行自省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