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年好,给您拜年了!”
“新年好,新年好,我给您拜年。来,快来坐一下,喝点茶。来,抽根烟。来,吃点东西!”
不管你是谁,无论平时关系好与坏,只要是遇见人,大家都会面带笑容高兴的说“给您拜年了”,如果你抽烟,还会给你发一根烟;如果你是多年未见的朋友,还会驻足寒暄几句。
正月初一上午,村子到处充满这样的声音,到处都是这样的画面。在年的魔力下,人们格外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格外温暖。
拜年的时候,我就跟在爸爸后面,看爸爸和他们一个个交谈、寒暄,自己全程几乎不讲话,只是不停地喝热水,减轻肚子因着凉带来的疼痛感。
人越大,年越淡,情也浅。
看着爸爸挨家挨户给亲戚拜年,还给路人甲乙丙拜年,送上笑脸,相互寒暄。有的人,明明几乎没交情,但还是笑容满面的说“给您拜年了”,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带上了一副厚厚的面具。
每逢节假日,我都会给亲戚、领导、老师发祝福短信,也会在微信群发祝福消息,总感觉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可以拉近之间的距离,这样做别人也会把你当朋友。
但今年春节,我没有主动给任何人打电话、发信息甚至是微信消息送祝福。
所幸,在除夕夜和初一收到一些亲朋好友发来的祝福消息,除了很明显的群发和复制粘贴内容之外,其余我都一一回复。
这样做主要是甩掉一些无用社交,腾出点时间做点其他事,毕竟朋友不在多,在于精。
肯定有些朋友就会有疑问了,不给亲戚长辈发祝福是不是不礼貌,不给领导发祝福是不是会在领导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不给老师发祝福是不是不尊师重道?
我想说的是,感情的维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平常点滴的积累。
对于那些几十年不联系(夸张一下),因为某个节假日突然给你发祝福信息行为,我会感到很突兀。这明显的尬聊行为,并不能增加我对他/她的好感,反而觉得很虚伪,因为他/她有事找你帮忙的概率超过99%!
其实,领导多你一条短信不多,少你一条短信不少,领导要的是能力和业绩,而不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但,人偏偏是一个感情复杂的高级动物,光有能力还不行,还得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超级高深的学问,我一生估计都搞不明白。
反正我一直奉承的是,在没有能力之前,收起溜须拍马的想法与行为,免得被领导嫌弃、看不起。有一定的能力之后,适当的表达一下,领导绝对会对你赞赏有加。
所以,能力是关键和基础,“做人”是油,使事业之火越烧越旺。
对于自己今年这种行为,如果有人吐槽,我都一一接下,都不会过多解释,毕竟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一样。
懂我的人,不必多言,不懂的人,无需多言。
2
由于今年回家时间较早,铁路系统越来越发达的原因,今年回家并没有经历浩浩荡荡的春运潮,购票也是顺顺利利。
但到家还是招架不住,父母、七大姑八大姨的三问。
你怎么又瘦了?
什么时候找女朋友啊?
什么时候升官啊?
我总是这样答。
没呢,我都快150斤了。
再过几年吧。
过个两三年就升职了。
虽然早已统一口径,无论谁问都是这么回答,但问多了也就觉得烦了。
年前去东北旅行时,遇见四位小伙伴,他们都在外过年,佩服他们的同时问及在外跨年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家里“某些”原因。
明明回家会很烦,但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仍旧选择回家过年呢?
直到前几天遇见一句话,给了我答案。
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在外面不管如何坚强,在家里我还是会撒娇、淘气,把自己重新变成个孩子。
记得上大学时,每次寒假回家,我都会挤在爸妈中间,和他们在一起睡,右边是爸爸,左边是妈妈,中间是我。
感受来自爸妈的温暖,完全不用想什么,不用害怕什么,就像小时候一样,无论下再大的雨,刮再大的风,我都可酣然入睡。
家是最温暖的归宿,那是因为父母还在,我们依旧可以撒娇。
我开始慢慢理解,一个朋友两年前和我说过的话“父母在,不远游”。
3
喧嚣一阵子之后,村子逐渐变得冷清起来。亲朋好友,都为生活奔波劳累,离开家乡。
现在起床的时候弟弟上学了,没人陪我闹腾,妹妹上班了,也听不到她啰哩啰嗦的声音,只有外婆还是老样子,一言不发习惯坐在藤椅上,眼睛看向门外,也不知在思考什么。
身边变得安静起来,而自己也是头一次感到有些疲惫,不想去任何地方。
正好,可以静一静,想以后的事。
做有态度的人,对自己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