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讲了什么是幸福以及获得幸福的途径是放弃欲望、穷人和富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一个人独处的快乐要远远高于聚会的快乐。年轻人毕业后都会面临这三个问题,选择的困境、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很难适应庸俗但却真切的社会规则,也就是就业、情感、人际关系、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等等的艰难选择,以及选择之后难以适应,没有谁可以完全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除了精进、努力、勤奋之外,我们都需要一本人生参考书。
以下是书中的三个观点:
1、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放弃欲望才能获得幸福
一般人认为考虑人生目标的时候,能让家人和自己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就值了,具体就是勤奋努力诚恳付出。可是叔本华认为智慧人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一个最底层的概念搞清楚:理性的人生不应该追求快乐幸福而应该尽量避免痛苦,即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只有痛苦是真实的,不要把目光盯在寻找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要尽量当心生活中数不尽的祸害。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比如刚出生的婴儿,有的吃喝睡,不冷不热,有妈妈抱就可以,就快乐,那是因为他没有什么欲望;一个人感受的痛苦和他的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强他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只有一个那就是抛弃欲望,什么都不想不追求。
面对现实,具体的生活应该怎么想,怎么做。人应该端正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我们的欲求才会变得合理以及减少。
首先需要调整的态度,就是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认清自己总体发展的大概脉络。比如,参与修建一座大楼的工人,并不知道这个大楼的总体规划,他只要把这个钢梁上的钢丝拧紧就可以,至于这个钢梁在整栋大楼的作用和位置并不了解;不过如果有个工人在拧每个螺丝砌每块砖的时候都知道他们分别用在哪个钢梁哪个墙上哪一层哪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在大楼里面的哪个位置,发挥什么功能,这样就能做到手中有什么工作脑海中有大楼的全貌,这样用心做事的工人被提拔重用只是时间的问题。
其次人要学会认识自己,同时也应该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清楚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低头工作,偶尔也要抬头看看远方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步伐是朝着目标方向直线前进的,否则只知道埋头苦干,等走了好远忽然回头一看发现走错了,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另一个就是活在当下:忘记过去,关注现在,计划将来,让这三者达到平衡,不至于相互干扰。就像前面说的,埋头苦干等走了好远才发现已经后悔都来不及了,从而很有可能改变了之前明明很正确的对人对事的态度。还有的人担心未来的房价或者出现了重大病症,如果总是想着这些就很难过好生活。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应该把它当做不会发生,但也要预防未来的这些事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要相信天不会塌下来!
2、人生追逐的不是财富,而是智慧
财富越多痛苦越多,智慧越多幸福感越多。在追求财富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理智的限度。财富欲望能否得到满足,不是由财富的绝对数量决定的额,而是由相对数量决定的;财富就像咸咸的海水:人喝海水越多越口渴。人都是有欲望的动物,满足欲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有了这些才可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欲望无止境,对财富的追求也就无止境,而承担巨大的财富不会理智的利用财富的人往往会被财富所坑害
对于穷人来说,恰当地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是人们应该把现有的钱财看做是抵御未来不测事件的城墙。如果花钱大手大脚,入不敷出,总有遇到重大挫折、无法应对的情况。缺钱的痛苦比钱多的痛苦是更加真切的。
对于富人来说,想要从财富中获得幸福,要具有“高级精神禀赋”。他们应该知道怎样利用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用来个人享受和消费。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是财富,而是用财富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创造出对于全社会都有意义的更大财富,如果做到这些,那么他们应该就是幸福的人。
3、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快乐的源泉
生活在社交人群中,必然要求人们互相迁就和忍让,而且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一个社交聚会的人越多,那聚会的本质就会变得越平庸。
年轻人要学会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他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东西就越少。这样内心丰富的人,即使长时间独处,也不会感受到孤独。
可能一看书中的某个观点,似乎透露出一种消极的态度,比如人是因为有了欲望才痛苦,所以想要幸福的秘诀就是减少欲望……
实际上不同层次的人群,看待幸福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底层阶级的人群绝大多数认为财富就是幸福的根本,因为基本的柴米油盐是要有的;而富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更多的是如何追寻更多的各式各样的享受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看来,幸福的标准是依据每个人在不同阶段财富生理以及精神需求的比例而呈现出不同的幸福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