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德才能之人,使百姓不因此相争。
不以难得稀有之物为珍宝,使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盗之事。
不炫耀能引发欲望的财物,使民心不为此受到迷乱。
所以圣人治理政事,会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其温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心,强健其筋骨体魄,使百姓无奸巧之心,无非分之想,内心纯净淡泊,使那些争名夺利的 “智巧” 之人不敢为非作歹。
所以圣人治世,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老子认为,只有净化人的心灵,减少心中的欲望,让心宁静淡泊,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圣人之治,才能达到淳朴民风和盛世之治。这里的 “不尚贤”,使民心 “无知”, 是指举国之人都贤德,都有智识,不需要尚贤,从而避免了乱世不得不尚贤,不得不推重智识的情形。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内心纯净、宁静、淡泊,不被欲望迷乱,减少争名夺利而带来的浮躁和苦恼。
现在之人,争名逐利,内心狂躁,攀比心强,比起古人来,增加了不少烦恼。
01
“教育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目前,社会上教育孩子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十分常见。这种观点就是人们内心狂躁,攀比心强的结果。因为它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且效果不言而喻,自然也给人们增加了不少烦恼。
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孩子发展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过于强调外在激励对孩子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内在动机的作用; 过于强调对孩子发展的控制,而忽视了自主精神的培养。
事实上,不同的儿童因其遗传因素、家庭背景、个性品质等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起跑线,也就无所谓起跑线上的输赢,更何况起跑线上的输赢根本不是教育者能够完全控制的。
教育者应该始终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培养其以兴趣为核心的内在动机,通过言传身教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
02
晋级风波,姚燕燕老师状告某教育局不作为。
目前晋级风波成为社会热点,姚燕燕老师状告某教育局不作为。且不论输赢 (事实上也不会有赢家),这场风波的根源还是争名夺利与攀比心。
假如管理者的政策,能够本着“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心”,“内心纯净淡泊”,的原则,“那些争名夺利的 '智巧' 之人就不敢为非作歹。”也就不会有这场晋级风波。
03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去看他,并问将来谁可接替他的位置。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两个原是好朋友,但后来曹参立有很多战功,他的地位却比不上萧何,两人从此就不那么好了。但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萧何就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很好。有曹参接任,我死也安心了。”
就这样,曹参当了汉朝的相国。
但是,曹参当了相国后,却不见他有大动作,每天就是饮酒吃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明眼人知道,他这是沿用清静无为的老一套——继续沿袭萧何在世时所制定的政策,不予改变。
汉惠帝有些奇怪,问他:“你为何如此?”
曹参说:“皇上跟高祖谁比较圣明?”
惠帝说:“我怎敢跟先帝比?”
曹参又问:“我跟萧何谁贤能?”
惠帝说:“你俩挺像,但你似乎不如他。”
曹参接着说:“陛下说得对。且高祖与萧何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白、完备了,陛下垂拱而治,参等坚守岗位,遵守他们的法度而不违背,不是很对么?”
因为曹参的无为而治,时人歌颂曰:“萧何为法,顜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是人心所向,不需要他大动作,有所作为,所以他顺道而行,低调做人治政,沿袭前人科学的施政手段,清静无为而天下自治,他因此得到人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