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放学早,带着她去看了还没上映前就已经承诺好的电影《美女与野兽》。
之前没有看过介绍,不知道是音乐电影,入座一看真是给我一个超级惊喜。
几乎百分百还原1991版的迪士尼动画片,连服装、道具、背景都相似。
演员选得也很贴合原动画片。
里面所有的音乐、歌舞表演非常用心,旋律动听,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来跟角色、情景相配,就连最后那首经典的《Beauty and the beast》也分了不同表现层次重复出现。
小朋友看后开心地说:跟我看的动画片一模一样。
其实也略有不同,只是一些小细节,整个框架都在。
看这部剧的某些片段时,让我猛不丁感觉像看小时候超爱看的好莱坞音乐电影,那些歌舞片段融合着故事情境,让人时刻处于美的享受中,淋漓畅快。
所有的童话故事最后都在表达美好、善良的情感,这一部也不例外。最终,真爱打破了魔咒,野兽因为懂得了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而被女巫解除了咒语,恢复了原本帅气的容貌,和贝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今天白天正好看到一个问题,是关于讨论童话故事的。
问题是这样的:孩子读太多童话书,长大后是否会特别不切实际?
当你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想?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超爱听各种童话故事,每天央求妈妈给我读故事听。
上了小学后,我对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印象非常深,现在都能记得她姓什么、长什么样子。
印象深刻的原因是我非常喜欢她会抽时间给我们读童话故事听。
我记得她给我们读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大白鹅生金蛋儿的童话故事。
那时感觉有她在,真是件幸福的事情呢。
我不记得自己小时候为什么那么喜欢童话故事,但当自己有了孩子后,发现自己的孩子也超爱童话故事。
因为喜欢童话故事,尤其是各种迪士尼公主故事,小朋友从小到大拥有了很多关于这些故事主人公的玩具、玩偶、用品和衣服。
从两三岁开始喜欢上白雪公主后,疯狂的爱上了扮演白雪公主,光白雪公主裙子都穿烂了好几条。
以致于只要她穿着白雪公主裙出现,大家远远望去不用看脸都知道穿着公主裙到处晃悠的人是谁。
虽然童话故事里也有很多负面的人物、情景来拱托主人公的善良、美好、美丽、大方、勇敢、勤劳的一面,但我观察下来,孩子对于这些真、善、美的事物、情节会更敏锐,对那些丑陋、可恶、阴暗的一面倒是没有那么关注。
这些童话故事用梦幻浪漫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个唯美、幻想的故事情节,虽然会有恶人,但最终邪不胜正,美好、幸福的结局总是留给这些幸运的人儿。
这种只要坚持保留自己的美好、善良、积极、乐观的一面总会获得幸福的童话故事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为什么孩子喜欢看这些故事,我想跟孩子丰富、细腻、向善向美的心是分不开的。本身孩子的世界就是梦幻的、充满了想象,把身边所有的动物、物品都喜欢拟人化,时刻处于游戏状态。而拟人、夸张的童话故事恰恰是最接近孩子童真需求的媒介。
我从小也是看童话故事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更加清晰地分辨出现实与梦幻的不同,因为对比差距如此巨大。
但那颗真、善、美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仿佛溶在我的血液中,不管我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中,总会首先想到人美好的一面。心中会更加相信美好与爱会战胜一切。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不切实际。
但现实告诉我,当我坚信爱和美好代表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时,生活恰恰展现了它更多美好的一面。就算偶尔的不美好,也只是暂时的。
假若这就是不切实际的话,我宁愿就生活在这种不切实际中。
与女儿的互动中,我时时能感受到她那颗富有创造、美好、善良、充满爱的心,她给我很多滋养和感动。我想所有喂童话故事长大的孩子都是如此——真、善、美集一体。
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童话故事中呆的时间再久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如此美好、单纯地活着,跟着内心的渴望而非现实的逼迫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是否我们成人也需要多一点童话故事,让爱与美好的感动体验再多一些,丰盛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