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幼童在路边哭。一位70多岁的老人问幼童为何啼哭。幼童说自己不能做爸爸妈妈每天晚上可以做的事。老人听罢,也坐在路边哭将起来。
你看懂了吗?有点黄有点好笑,是吗?
养过老的也养过小的人常说,老人和孩子太像了。如果仔细一想,他们二者在脾气、体力、认知上都与成年人有很大距离。可是,像,只是外在的表现。从进步的意义上讲,老人和孩子毕竟不是一回事。孩子“无知无力”,但前程似锦,必然趋向成熟,迟早要摆脱你常在他身边的指手画脚。老人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生理必然反向归于消亡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依赖你,而心理诉求却会留在成年而不断发酵,且格外独立。
所以,把老人当孩子对待是不对的。你以为对待父母像孩子一样的呵护,让他们没有异议就代表他们满足了?其实,他们常常的无语无非是怕拖累你们。老人很难,他们自顾不暇,需要你的照顾又很愧疚给你添了麻烦。看似毫不挑剔的完全接受你的呵护,是心痛你的劳碌,是对你力所能及的爱。孝顺的你,不要站在自己的“想当然”上问心无愧,如果能旁敲侧击一下父母的所思所想,你会惊叹老人们精神世界毫不逊色于你。他们不是孩子,是你的父母。何不借你的臂膀为他们再现当年的瞬间呢?
一位60出头的老人在路边哭。路人问他为何啼哭。老人说他被80多岁的父亲打了。路人又问为何挨打?老人说他对100多岁的祖父出言不逊。
我们都做过儿子,也早做了父亲,现在陆陆续续的也该做祖父了。即便如此,面对我们的父亲和祖父,我们的地位始终不会改变。我们三代人就是占据着电动扶梯上三级踏阶的三个人。我在最下,父亲居中,祖父占上。
我们怎样做一个好儿子?只需永远记住自己的位置。时间让电动扶梯徐徐往上,再长再高,哪怕到了顶,仍然我在最下,父亲居中,祖父占上。当然,到了有一天我们做父亲了,我们需要考虑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父亲。同样只需看看自己在自动扶梯上的站位,是不是还在自己的父亲之下,又在自己的孩子之上。
你如果一步跨越了台阶,占到了不属于自己位置上,毫无疑问,做儿子做父亲就都不是合格的。有些话,只有站在比你高踏阶的人才能说,而且你最好不要反驳。这是站位决定的,也是你应该做到的“顺”。反过来,你就叫出言不逊,就是忤逆。道理很简单,但理解或许要复杂得多。
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路边啼哭。路人问他为何啼哭。老人说他因为他有儿子,所以没有条件进敬老院,。路人又问老人的儿子在哪里?老人回答,因为儿子没有儿子,所以进了敬老院。
《孟子·梁惠王下》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总说“养儿防老”,有儿子就晚年有靠。眼下,老人有儿子,不能算“独”,自然不能进养老院。反倒是他老而无子的儿子可以进敬老院,因为他儿子是“独”。结果,原本只鳏不独的老人,因为儿子进了敬老院,成了又鳏又独,老人之老如何防?所以,真正困苦无告的,应该就是这位虽为鳏夫而不独的父亲了。虽然这是个不现实的冷笑话。事到如今,老人进敬老院根本就不用以有无子女论,而以钱的多少论。但是,无论自己钱多还是子女钱多,让老人住进了顶级的养老院,老人就不是“穷民而无告者”了吗?
古往今来的现实都有极苍白的一面,那就是所有带“长”的人中,最不被社会厚待的就是“家长”。做子女的要感谢现实,正是这种苍白才为儿女留下了需要用孝顺去填补的空缺。为老人请一个保姆,为老人找一家敬老院,虽无“厚待”可言,用的毕竟还是子女自己的辛苦钱。那些不遗余力的要求社会提高老人福利来代替子女尽孝的,则是子女一种冠冕堂皇的为自己解脱的理由。父母需要什么?如果你代替父母作一次选择:一种是一张床,三餐饭,整天儿孙相伴的生活,一种是出国旅游、时尚衣着、山珍海味却孤身一人的生活。你为父母选哪一种?那位90多岁老人啼哭的深层次原因,是那个“敬老院”成了父子团聚无法逾越的障碍。
愿天下的父亲都有一个读懂你心,站对己位,抓紧你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