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进入了一家创业公司,我入职的那天公司刚刚成立一周。第一年的工作是做新媒体运营。
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用互联网来改变A市场低效的交易模式。从创始人在纸上的推演来看,做这件事情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在A市场做了十几年销售的业务员,一位是在互联网圈混了十几年的老兵。貌似国内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团队都是这么搭配的。一直做销售的这位创始人多年来一直有用互联网来做生意的愿望,现在终于可以实现了。
公司刚开始仍延续销售之前的业务,同时往互联网方向改造,总之要做成一家实打实的互联网公司。公司运作模式还没搭建好时,创始人就开始了参加各种创业比赛和路演,争取曝光自己。几次路演下来表现还不错,不少媒体都做了报道。创始人的底气也足了,开始不满足于之前的定位,直言要改造整个A市场,并开始做与之匹配的规划。一切都很美好。
当手里握有如此漂亮的商业计划书以及媒体的宣传时,创始人开始了到处拉投资。开始的计划是融资1000万,占股10%,也就是估值1个亿。但是走了一圈下来发现,想凭借几页计划书就拿到上千万的投资,基本不可能。最后的结果是,找了个同行业的公司,融来了50万,占股10%,估值500万,但对外说的却是融了100万。你永远不知道对方会出多少钱,你也永远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底线是多少。
我经常被创始人叫到他办公室一起研究怎么写商业计划书,看着他写商业计划书的过程,我后背经常出汗。市场份额随便写,销售预期全凭感觉。现在连市场的0.1%都还没有做到,却要在后年占到市场的30%。A市场是一个重资本的行业,不到两年翻300倍,想想就吓人。所以每当这时我都会提醒他,先了解一下市场数据,销售预期降低一些吧。他随手一改,说,这样不高了吧。我相信,这种场景,在无数的创业公司办公室内天天上演。
这样的运营状况,公司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危机---拿不到好的产品。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解决,但是不解决这个问题,公司下面一切的行动都是白扯。这时候创始人开始琢磨着改变方向了,既然产品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把售后服务做好吧。然后开始花大力气在全国铺设网点。如果产品本身质量不行,售后服务再好又有何用?事实证明,劣质的产品使得公司原有的客户也流失了。尔后,公司又开始转变方向。这是很多公司都存在的问题,当公司的业务发展出现了问题时,不是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而是一直在不断地变换方向,永远都在回避那些不可能规避掉的问题。
政府一直在倡导创新创业,所以创业公司和政府的关系很微妙。政府需要当地出现创新创业公司,创业公司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我在这两年内见到的是,创业公司之于政府,完全就是提高政绩的工具。我们公司的分部在一个小县城,县城本来互联网公司就少,所以当我们这个所谓的互联网公司出现时,政府简直就像捡了个宝一样。其他各种政企之间的事情,就可以自由想象了。
谈到政府这个层次,政府为创业企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确实值得争取。我们公司在自身业务还没做好的情况下,创始人开始让公司员工做各种工作,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凡是能够靠得上去的,就使劲靠。还花钱请了专门的公司来帮我们做这件事情。类似的事情,可能一些人觉得这不是很正常嘛,有便宜为啥不捡。但正是无数不够格的公司硬往这些优惠指标上靠拢,使得十分有限的资源严重浪费掉,那些认认真真做事的公司反而得不到这些优惠。往深层次说,这反映出了一个公司创始人自身的价值观。为什么这么多的创业公司要打这个主意,除了真的能带来优惠,还有就是这些优惠是努努力或许就能争取到的,而自己眼前的业务努努力并不一定能有啥效果。
我们公司互联网出身的创始人十分固执,别人的意见基本是听不进去的,如果你说他做错了,他可以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证明是你错了。创始人的坚持是好事,但是一味的固执伤害的只能是公司。
如果让我说一些这两位创始人的优点,那就是乐观,不管公司经营状况烂到何种情况,面对员工的时候他们都是笑呵呵,一直鼓励,但背后的压力却自己扛着。这一点,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由于我是公司的老员工,所以有很多机会和创始人交流,我能真真切切看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的努力。这真的不是一般的工作者能够承受的。对于一个发展了两年的创业公司,做到今天这种程度谈不上大的失败,至少为国家GDP做出了贡献,也为社会提供了几十个工作岗位。
做销售的创始人原本可以每年轻轻松松赚个几百万,但是现在却一直亏损,还要顶着压力。可能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实现梦想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有各种波折。一个人在创业这种高压状态下,会暴露出各种之前工作状态下难以暴露出的问题。谁又能说如果自己去创业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上面,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同时又是一个局内人,指出了公司的各种问题,写下这些文字真的很容易,但是如果我是公司的创始人,或许,还做不到他们的那份乐观,早不知要放弃多少次了。
上了战场,你就是英雄。但能否活下来,除了努力,还要看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