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一样,基本上只能靠出售自己的时间获取金钱(主要用来支付生活必须的费用)。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地运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即,“一份时间出售1次”……在最初的时候,“能卖出去”(零售)就很不错了,“能批量卖出去”(批发)就太好了!人们之所以普遍更看重“稳定的工作”,就是因为这种思想在起作用。
抽象地看,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的方法倒也很直观:
ᐓ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
ᐓ想办法提高时间销量数量。
最普遍的提高单位时间售价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有些人选择读完研究生再去找工作,基本理由是一样的:虽然不是绝对,可从普遍的情况来看,拿着研究生文凭去找工作,就是比拿着本科文凭去找工作的单位时间售价更高。
与此同时,选择职业的价值会自然而然地展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某个职业的社会需求越强,其从业人员整体上能够获得的单位时间售价就越高(例如医生和律师)。与此同时,那些最终能使个体的单位时间售价越高的专业,学费就越贵,习得专业能力需要的时间更长,获得认证的难度就越高……这样的例子很多,运营的学费就会比美工的学费高出几个量级,习得技能的时间成本也将会高出好几倍。需要掌握的其它纬度的技能也会多好多个。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作出了最终会被证明为“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于是,他们不由自主地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ᐓ磨洋工
ᐓ喊高价
收8小时的钱,干2小时的活,就等于把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变成了原来的4倍。跳槽,利用“信息不对称”(反正新老板没办法100%了解自己过往的成绩)获得更高的薪水,跳上三五次,薪水翻番的情况也很多。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不仅不明智的,其结果也是很明确的:你见到多少人通过磨洋工或者频繁跳槽获得财富自由了?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竟然“一个都没有”呢?我们需要花点心思看透其背后的原理,否则,我们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吃亏。
既然“时间买卖”存在,就相当于这世上有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你需要彻底弄明白并记住的是:在这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里,每时每刻的“成交价”,其实是时间出售者的“估值”,而非时间出售者的真正“价值”
把股市里最基础的概念---成交价、估值、价值都平行地搬过来,对应着去理解,一下子就能明白:
ᐓ成交价是时时变化的。
ᐓ成交价是买家对卖家的估值。
ᐓ估值不等于价值,他们之间总会有一些差异,或高估,或低估。
ᐓ从长期来看,估值不会离价值太远。
ᐓ精明的买家看着价值,并善于在低价是买入。
ᐓ高买低卖的买家早晚会被淘汰。
作为卖家,如果一味追求高估值,结果就会和股票市场上那些一味追求高估值的公司一样---很快“死掉”。为什么?因为确实有一些不够精明的买家,但这些买家早晚会被市场淘汰。于是,最终,那些估值过高的公司(的股票)找不到买家,价值自然会一落千丈。
不过,个人出售的时间与公司出售的股票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持有者在放弃持有的时候,还有机会将“烫手山芋”扔给别人,把钱换回来,而时间购买者没有将其转让的机会,只有一个干脆且直接的选项:不继续购买。此时,时间出售者要回到市场上,将自己的时间“挂牌出售”,通常表现为重新找工作---看看30多岁的人回到人才市场重新工作有多难就明白了。
所以,只盯着“成交价”(放到生活场景里就是“薪水”)而不顾“价值”,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错误。逻辑上正确的选择是:不应该关注“价格”,因为它只是“估值”:而应该关注“价值”,而且必须是“不断增长的价值”。于是,结论非常明显了:
你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
只关注“估值”的人通常不幸福,理由有若干:
ᐓ总是处于不满意的状态---被低估的时候不开心,被高估的时候觉得不够。
ᐓ因为缺乏价值的支撑,所以估值必然逐步降低,更可能被过分低估。
ᐓ不得不频繁地“重新挂牌”,而且要面对越来越少的“不够精明的买家”
ᐓ进入恶性循环……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讲负面的个人商业模式,是让大家有个更全面的个人商业模式都是如何运行,那我们再回到通往财富自由的路上,眼下的你,在到达那个里程碑之前,还是得出售自己的时间,而且这个状态还得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你不得不用自己的时间为生活必需做交换的阶段,千万不要把一份工作随便想成一份工作,而是真的是在卖命。时间即生命,“卖命”实在是一个深刻的描述,不是吗?
那么为了少走一些弯路,你必须在这期间聪明且正确地出售自己的时间。我们要知道任何东西,只要有人卖就会有人买,而且通常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具买方和卖方的双重身份,放到这件事情上也如此——你在出售自己的时间,也免不了买他人的时间。
精明的交易员在进场交易之前,都要知道两个最基本的事——交易的底线,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交易法则(策略)。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要打清楚自己的算盘。
下面就是在正式与人交易时间之前,你需要了解的三条铁律,可以视作是时间交易的底线,但是与金融市场的交易不同,那里的底线是一些监管政策的边界。而你如果要在时间的交易场里走向财富自由,你的底线可远不止“不违法、不乱纪”那么简单。事实上,时间交易的门槛非常高,以至于总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挣扎到这条线之上,然后带着相对成熟的心智,向财富自由的里程碑走去……
铁律一:成长才是根本关键
再强调一遍,成功也不是终点,那也只是众多里程碑中的一个而已。我们国家的很多中学,会有老师在高考前动员学生,“你们只要怎样怎样,就能在高考的战场上取得成功!”你看高考有个好成绩都算“成功”了,这个“成功”还不算是里程碑,更何况是终点呢?成长才是永恒的刚需。
我们为什么一直那么关注是否使用了里程碑思维?或者说为什么那么反对终点式思维?
我不得不要往前倒上千万年,漫长岁月在我们的基因深处根植了一个东西——一劳永逸。
现代的人们依然非常本能的希望,可以很快看到自己人生的终点(在那之后他们希望每天只吃不做葛优躺),是因为在艰苦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光是完成生殖繁衍就几乎要耗尽所有,到现在你也可以在自然界中看到好多交配之后就油尽灯枯的物种。
但是现代人花了那么久的时间走到这里,我们拥有的条件足以让我们在交配之后依然有绵长的生命,去创造更有价值的文明。所以,我们当中的极少部分人领先意识到,我们生命中发生的事情,都不应作为终点,而是里程碑。因为他们的这一点领先的观念,他们后来成了人群中拥有财富自由的人。而本质上说,这种里程碑式的思维,反映出了一种精神——在人的基因还远远落后于人的文明发展时,有些人依靠思维的力量,突破了基因对我们行为的操控。
为了成长,你必须选择。
千万不要被误导,听信了“你别无选择”之类的话——没有选择的情况真的非常非常少,少到绝对不是你看一个广告就能遇见一个的程度。
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几乎所有重要的节点上,你其实都有选择机会。正如这一条铁律你也可以选择坚定地执行或仅作参考一样。
最终的一切,都是自己选的。很多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总是可以有所选择的,当然也就更不知道有了选择的时候,应该如何判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的判断标准有一个就足够了:我选择的事能不能让我积累更多的能力?
现在外卖很发达,我们想想那些送外卖小哥,那么多人把自己的时间用那么便宜的价格卖出去,然后做的居然是完全没有能力积累效应的事,他们以后可怎么办呀?
还有一种和走向财富自由里程碑矛盾的,而且迷惑性更大的是,就是所谓稳定(可能还颇高薪)的工作。更甚是经营一个门店的小生意,经营个十年八年或许可以进入小康生活(这还没排除因为社会不断变化升级把他们淘汰的情况下)。
细想一下,稳定如同一张温床,不需要突破,也就不需要成长、不需要进一步学习。做这样的工作可能会有一些聊以自慰的成就感(多半来自稳定),但是因为没有成长,而一辈子不可能跨越里程碑。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公务员,但我得残忍地举另外一个可悲的例子: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工作的稳定本质决定了整个行业的人只要稳定地教那些几十年不变的课本,于是绝大多数教师会在工作两三年后停止成长,不再有能力的积累,也不可能获得真正有效的新能力。
在可想见的未来,财富自由的里程碑永远离这些人很遥远,而且越来越远。他们或许面朝着那个里程碑,也怀着一颗想要财富自由的心。但若只是原地踏步,哪怕再努力,又怎么能够离目标更近呢?没有能力积累的努力,就是原地踏步呀。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好。在我看来,世界变好的一个表现就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在信息流动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里,能力被埋没的可能性也会趋近于零。能力越强的人速度越快,进而获得更多新能力,进而更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表面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差异很大,甚至无限大——都是能力积累的不同。所以你的每一个选择,都要从积累能力的角度出发,每一次选择,都要考虑自己还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新的选择对于自己发展已有能力有没有帮助。
这里有个陷阱:很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在这个选择之后,我过往的能力能否用得上?
这还是“终点式思维”,不是“里程碑式思维”。正是因为这样想了,所以大多数人习得新能力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为他们不知不觉已被自己的已有能力禁锢了。
真正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在这个选择之后,能帮我完善那个已有能力,能让我获得什么新能力。
借由把“成长”放在根本关键的位置上,我们有了做出选择的判断标准,即“我选择的工作能不能让我积累更多能力”。但这一切只是你在这条路上众多选择的其中一个。
接下来的两条铁律,会让你知道,除了在成长和成功之间,我们需要选择前者之外,在价值和估值、耐心和急进之间,你要如何“选择”……
铁律二:重视价值忽略估值
就像股票一样,每个人也存在一个市场给你的“估值”和真实的“价值”,通过简单的类比你就能知道,外人很难准确知道你的价值。
市场只能对你有个估值,与你的真实价值相比,有时高估,有时极度高估,有时低估,有时极度低估。估值与价值偶有交点,那也不是故意的,是极少的瞬间。
对于自己的价值和估值,桥水资本的老大达里奥是这样建议的:不要让自己的估值过分超过自己的实际价值。
这是有道理的。
如果交易只有一次,那么,估值越高越好。可若是注定要交易多次,那么情况就不同了。人们过分在意,甚至有意抬高估值的根源是“终点式思维”,误以为可以“一锤定音”。可实际上,路很长,交易(选择)很多,甚至,大多数交易干脆算不上是里程碑,只不过是漫漫长路上的鸡毛蒜皮,于是,每次都想以大于价值的估值交易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更为重要的,是另外一方面。
因为当你在意估值的时候,你就会忘记你的价值,你就会不由自主做那些提高你估值的事,而不是去想办法提高你的价值。长期来看,估值是虚幻的,虽有波动,却实际上锚定在价值上,价值不增长,长期来看估值一定长不上去,而且既然有极度高估,那么就不但随时有低估,还随时会有极度低估。
我们不用道德层面的词语去形容这种选择,比如“踏实”等,仅从冰冷的经济学角度出发,我们就能知道:忘记价值,追求估值——这肯定是极度愚蠢的。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我还有个理解:只有这样,你才真正有尊严。因为不顾价值地追求估值,本质上就是选择做骗子。做那些不顾价值地追求估值的事情,比如,通过频繁跳槽获得短期内的更高工资,既是骗了别人也是骗了自己。做一次事,骗起码两次人,后果很严重啊。骗别人倒也罢了,不知不觉把自己也骗了,那就真的太傻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忍不住这么做,成了一种习惯,因为欺骗的短期收益总是很高。长久以后,这个习惯几乎无法根除,你看坚守铁律之所以难,是因为违背铁律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可是反过来看,所有的欺骗都不长久,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这样来看,桥水的达里奥给出的建议实在很睿智。
铁律三: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耐心的力量,相当于交易中的复利效应,并且一定会通过复利效应展现出来。
可惜的是,耐心是学校里教不会的事情——历史反复证明,正规教育体系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总是无能为力。无能为力也罢,它竟然在培养人们不耐心上非凡卓著。
甚至可以说,许多人达不到财富自由的里程碑,几乎都是拜没有耐心所赐。
没有耐心的人,更容易选择“终点式思维”,他们希望快一点完事儿,快一点看到结果,然后就能去到他们臆想出来的那个世界了。没耐心的人不会有好的积累,他们不会把每件事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没耐心的人当然也更注重估值,甚至愿意为之而自欺和欺人,因为他们只能想到短期效益;没耐心的人甚至都不会思考真正重要的事——价值。他们最常说的话是这样的:“想这么多不烦么?”
有很多人会为自己的缺乏耐心找一个看似很站得住脚的借口: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喜欢,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到我做到那件我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
但是无论用经验还是纯理性去想,你会发现,做不到当下自己喜欢的那件事,是几乎所有人的常态。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耐心,耐心之所以宝贵也体现于此。宗教里说,在看不见的时候才要动用信仰。天生相貌平平的人,永远放弃了自己可以通过自我提升变好看的可能性,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在某个领域掌握了极好的条件,这不该是你没有耐心的理由,否则无异于成为被外界条件操控的傀儡,而你的上限,就只有手里握有的筹码了。更明智的做法是,用心智的力量去时刻告诉自己,觉得困难的阶段不过是必经之路——而这正是耐心的真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面那个借口的后半句,就算你以极高的成本最终进入了所谓你喜欢的领域,你也永远不可能达到你所臆想的那种效率状态的。可惜的是,很多人最终失去对事情的耐心,都是因为先失去了对“低效率的自己”的耐心。
在你走向财富自由的路上,掌握调节做事节奏的能力也至关重要,这和其他一些能力我们会在后续的内容里详细说明。
现在的你,已经不仅认清了财富自由的真正定义,也做好了一部分准备——了解时间交易的底线,三条铁律。很快你还会知道另一部分准备——即最有利于你的交易法则(策略)——是什么、以及如何操作。需要提醒你的是,底线与策略不是单独存在的,要全部绑在一起,执拗地、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甚至是神奇的作用。你会通过了解底线和策略真正掌握时间交易,进而发现,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秘密,全世界都能知道(甚至已经知道了),只不过,大多数的人仅仅是知道而已,只有极少数人执拗地、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