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15年还未过半,但截至今天,全球各地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展已举办了18场。5月22日,本周,一场国际运动自行车展刚刚在北京开幕。
“我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这是去年11月张向东在离职再创业的长微博中使用的标题。从那时起,百度、乐视以及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创业公司均对外公布了自家的整车计划或是宣布即将研发智能自行车。
时间过去了整整半年,新自行车怎么样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印象最深的便是片头引用的这首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开场词。不夸张的说,新自行车当下正上演着和《三国演义》几乎相同的故事。
从群雄逐鹿到三分天下
五月初到上海参加国际自行车展,琳琅满目的整车刺激着我的视觉神经。“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几乎很难分清墙上各种款式的不同”,一名骑行App的创业者指着整墙的车架对我说。
虽然这是一场以传统自行车产业链为主导的车展,但依旧出现了不少新面孔。会后经过我的初步估算,从去年11月至今,国内做整车的公司数量由去年的不到10家增长到了25家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15年,和骑行相关的App数量开始迅速增长,保守数字是10款。
如果理性的看待这几十家公司,分三类会更直观。
由永久、凤凰、捷安特、美利达、喜德盛领衔的传统车厂;
以小米、百度、乐视三家公司组成的互联网梯队;
集700BIKE、BICI、趣奇、zebra等整车和骑记、野兽等App的创业公司。
分完类,还是老习惯,大飛先给大家爆料。
先来看看传统车厂,凤凰率先发力直接发布了智能自行车,但智能的有些牵强。新品分别面向儿童和城市两种不同需求的人群,其中儿童智能自行车主打防丢,凤凰选择在车座下安置了可拆卸的定位模块;城市车的外型和山地车类似,但在车把中内置了蓝牙音箱,你可以边骑车边听歌,除此之外它还支持接打电话。
相比凤凰,其他传统车厂的智能整车虽未发布,但不代表它们仍在默默保持观望。
起初,DuBike是互联网公司中最火的智能自行车单品,但他们是来玩儿票的,如果你不理解,可以读读【大飛刨坑】消失的百度新硬件。3月底,乐视体育接过DuBike最火智能单车的旗号,与飞鸽达成战略合作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推出智能自行车。但6月发布整车,7月量产发售,下半年研发另外两款新车的计划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最引人注目的小米准备在近期发布两款智能整车,一辆通勤、一辆山地。
BICI是第一个发货整车的创业公司,zebra也在上周发布了产品,但发货时间未知。做整车的创业公司在判断发布时间时除了要考虑产品、配合营销,还要决定到底是先于小米亮相还是要后发制人。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只做骑行记录App的创业公司会略显单薄。例如BICI+行者,鸟蛋+骑遇这两类整车+App或是新硬件+App的产品模式会成为主流。
赤壁鏖战谁夺路而逃
我曾说新自行车是场“商战”。
防御战:市场领导者专用,要进攻自己,而不是进攻敌人。这是传统车厂和互联网公司的“庇护地”。
进攻战:适用于那些在市场中处于第二或第三位的公司,要在领导者的强势中找出弱点,并发起进攻。这是一线整车创业公司的专场。
侧翼战:要把创新发挥到极致。被二、三线整车创业公司和车载配件占据。
游击战:公司小,打游击,同样是胜利。和行业有关的组车厂、供应链甚至是那些大到提供智能码表的配件厂,小到生产车把胶套的作坊。
行业内的所有玩家被分成了四种“战斗”姿态,但依旧还是那三类。不过传统车厂、互联网梯队和创业公司都在相互制约着彼此。
传统车厂的优势在于经验足、不浮躁。对捷安特、永久这样的老牌车厂来说,做包装、强营销会比造一辆车还让他们头疼。由于对“互联网”的模糊认识,很容易走上前文提到的为智能而过于牵强的弯路。
不夸张的讲,互联网梯队的整体能力是当中最弱的。原因有三,首先,不论是自行车还是出行,都不会成为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主营业务线,看看DuBike的例子就明白了。其次,互联网公司还鲜有在新硬件上取得成功的先例,比新硬件产业链还长的自行车只会更难。最后,依托小米网的“米BIKE”成了不可多得的变数,而且有且仅此一家公司。
包括整车和配件在内的创业公司,这是他们的“狂欢”。对创业公司来说,量不如传统车厂、流量更不及互联网梯队九牛一毛,但却手握行业主导权。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保证体验先行的前提下有节奏的提高产能。
如果综合三方实力做个评判,结果是这样的:创业公司>传统车厂>互联网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要符合商业竞争的规律,每类中的佼佼者数量必然有限。创业公司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两家整车和两款App+新硬件共四家公司会“冒尖”;互联网梯队有且只有一个名额;传统车厂会出两家,一家出整车,另一家选择方案合作。
裤子都脱了,车呢
5000,这个数字对软件下载来说几乎轻而易举,对新硬件的量产来讲却难上加难,更何况自行车这个比新硬件产线还长的品类。
一辆新车从量产到发货的时间周期最短要45天,车内有进口零部件的最短要70天;
大到一个车座,小到一个车把胶套。前者有5000+种选择供你挑选,后者有3000+种。
这是一名自行车从业者向我分享的“冰山一角”。
毫不夸张的说,今年不会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量产5000辆智能自行车。额,可能明年也够呛。
原因很简单,问题出在了需求和产能两方面。
大飛在接触几名做整车的创业者时,往往会听到“国内自行车年增长量”、“保有量”、“市场需求”等字眼,但现实果真如他们所言吗?
市场一词的定义不是指“盘子”有多大,而是市场机会的时间点把握,它是随时会变化的。拿智能路由器举例,虽然这个被人定义为“智能家居中心”的盒子在去年被炒的火热,但2015年乃至今后,它依旧能让一部分人对其有需求,但是真正的“市场”机会是在2014年,也就是说错过去年,“智能路由器”就要熬下一个“市场”了。
万幸且不幸的是,新自行车的“市场”至今还没来。
产能我不做更多解释,这个比新硬件还深的坑只有从业者可以切身体会。
5000辆,我期待到底是谁先能破了这条“门槛儿线”,如果非要做个选择,我觉得某家创业公司的可能性会更大。
本文作者大飛哥,关注新硬件、新出行与有格调的生活方式,我的微信号DanielJingze。
【36氪原创文章,作者:大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