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罗辑思维的节目,意外的听到罗胖讲这是最后一期视频节目。罗胖不做这行了?应该不会吧,估计是积累了4年的粉丝,要从量变到质变了。我暗自想。罗胖说他打算去干什么,会在节目的最后告诉大家。最后一期的视频节目名字叫做“这一代人的学习”,主要讲的是现代人的时间碎片化,已经没有精力系统的学习。跟书学不如跟人学,全面学不如重点学。然后多次提以他的“得到”APP举例,论述他的APP就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学习才应运而生。我隐隐觉得,这罗胖可能会全身心的去经营他的“得到”APP了。
结果罗胖的套路真的不过如此,在节目最后,他解释了节目的改版:1、今后不做视频了,改为音频节目。节目从每周一期,改为每工作日一期。(把他做节目的时间碎片化、幕后化,这其实是为他能更好的自由支配时间,人红事多嘛)2、重点来咯:罗辑思维从全平台免费播出,改为在“得到”APP独家半收费播出。(何为半收费?就是只要你在他的“得到”APP花过钱,哪怕一分,你就可以永远免费收听改版后的罗辑思维)其实说白了,这最后一期节目,就是专门推荐他的APP,从全平台最后一次大面积迁移粉丝到他个人平台。
近两年来,知识开始越来越广泛的商品化经营。小时候常听说知识就是力量,那时的知识分子是羞于谈钱的。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加之文人的商业头脑也日趋灵活,知识经济越来越繁荣。记得13年的时候,喜马拉雅APP刚刚起步,里面的音频节目几乎都不收费,这里包括了许多名人讲课的音频。从14年开始,喜马拉雅开始做付费音频节目。15年QQ音乐等主流音乐软件,开始对部分互联网音乐收费。视频平台的大片也普遍开始收费,不花钱基本只能看烂片,连老的经典片子都没法看。而大家一度认为对实体书店构成强烈冲击的免费电子书,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费。连著名的图书网购渠道当当网,都在开卖电子书。曾经以盗版猖獗被文艺人诟病的中国,知识忽然被点石成金。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利益,我是绝对举双手赞成的。但针对这些现象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知识音频是否真的能代替书本阅读?
罗胖说,他的APP请了一个北大教授讲授经济学,大家只要每天花10分钟,一年下来就懂经济学了。听讲和阅读吸收知识的效率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我上学时听课很容易走神,起初板栗成绩倒数,后来我索性申请不去上晚自习,改成自学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是走心的,读了一遍不懂可以细细琢磨。听课不允许你有任何分神,这对精神集中度要求更好。而现代人之所以听音频节目,通常是手上做着其他事情。所以阅读永远比聆听更深入。
二、知识收费是否全部合理?
互联网的免费午餐似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新上线的电影、新发行的专辑、新出版的图书,这些网络收费无可厚非。然后一些老电影、老图书也开始收费,有没有搭顺风车的嫌疑?中国对版权有效期的规定是:单位申请的版权,有效期是50年,如果是个人申请的,有效期为个人有生之年及之后的50年。政府现在是否出台了关于网络售卖版权产品的审核制度。哪些产品能收费,哪些不能收费。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华知识,如果全部收费,那肯定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
三、网络知识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刺激实体知识经济的发展?
以前我在网上可以免费下载电子书,虽然缺少书香,纸质书籍的充实感,我忍了。现在电子书开始收费了,对于一些经典书籍,我是不是买一本纸质书珍藏更好?相比于网络知识产品的安全性(手机丢失或换机),简易型(缺少设计),实体知识产品除去内容本身,它的艺术性、收藏性、体验性都更胜一筹。所以我个人觉得,随着网络知识产品开始收费,实体知识经济将会迎来一次发展机遇。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对罗胖的创业计划,就是他的APP贩卖知识音频这件事儿。他迎合了时代潮流,但他迎合的是不正确的时代潮流,是需要矫正的潮流。人们都说生活节奏变快了,我每天都很忙。所以我需要快餐、我需要头条新闻、我需要网购、我需要听知识音频。但这些年轻人节约的时间拿来干嘛了呢?睡懒觉、玩手机、泡夜店、打麻将等等,反正大部分人都是拿来娱乐消遣了。有谁真的是节约了时间去用来工作和学习的?
如果说真的在鼓励年轻人多学习知识,那就从减少娱乐开始。如果玩乐心不收,就如我前面所说,他可能在开车去玩的路上听听知识音频解闷,睡觉前把知识音频当摇篮曲听到睡着。他真的能学进去么。打着知识的旗号,迎合着当代人速食的浮躁心理,这不是文化人应该提倡的。
如果让我说人最需要学习什么?那就是学着慢下来。学着动如脱兔,静若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