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跟着市摄影家协会跑了很多有古建筑的地方,心里面对那种青瓦白墙有一种天生的喜欢,觉得那些沉寂着岁月沧桑的雕花木窗、镶着铁边框高大厚重的木门、还有那下雨天可以看见飘飘雨丝的天井、房顶两端突出的马头墙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特色。
来到衡阳常宁工作后,听说附近庙前镇有一个明清古建筑群,叫中田村,距今600余年的历史 ,正好单位组织女工活动,旅程安排去了这个地方。
走到中田村古民居,迎面窥见一片气势恢宏,规划整齐的建筑群,此民居座南朝北,屋后是翠微山,屋前是一口半圆形的水塘围绕,正合中国古代前有好水后有靠山的风水原理。如此宝地出自何方高人所建。
据说福五郎是中田村始祖,武官出身,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茶陵调守桂阳州(今桂阳县),后由桂阳镇守常宁,永乐二年(1404年)奉承旨在常宁实行军屯,发展生产。
同伴们快乐在此留下倩影,远处传来叽叽喳喳的欢笑声一阵一阵的……
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情,依次以脚丈量着这一片巷子长度和宽度。
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仍保留旧宅100多幢,天井200多个,巷道108条,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民居既有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单位里的两个年轻而美丽的姑娘,也饶有兴趣地跟在我的身后漫步,走到一个巷子的尽头,狭长的进深、四周的老旧灰色建筑是一片很好的背景,衬托出姑娘们鲜嫩的面容和艳丽的衣裳,我也忍不住转身拿出手机给他们留下美丽的身影。
来来回回,纵横交错的巷道里绕了几圈后,正待出来,碰见一个带着翻皮帽子的老婆婆,独自从一个侧门里走出来,反身正在挂锁。她瘦高的身材,穿戴整齐,双臂套着一副蓝色碎花套袖,脸色黝黑,一双小眼睛很有精神 ,侧脸专注地盯着我们这些游客。
她面带微笑,欠身让我们先行,我们走了一大段路程,这是第一个从老房子里走出来的大活人,好奇的问了一声:“老婆婆,您住这里吗?”
“是啊,你到我家里来坐坐。”老婆婆热情的地驻足招呼我,急切的等着我答应,右手拿出那片刚刚锁门的钥匙,欲转身往回走,再一次用眼神盯着我,这份热情是我无法拒绝的。“来吧!来吧!”她一边往回走,一边又用钥匙自顾地打开了木门。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一份好奇心,那么就客随主便呗,心想这几百年的老房子里,墙壁斑驳的灰砂砖屋里住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她的老房子,老家什是不是也是几百年的历史了呢?
既然她这么热情,我就带着两位美女一脚跨进了老婆婆的房子,她的房子地势很高,高过巷子的地面。房子里光线很暗,这是一个没有天井的侧边两居室,前面门房大约十几平方米,放着一个老式的木床和老旧的两屉柜,油漆斑驳,已看不清它的本色。
床上整齐的横铺着一床红色缎面被子,床上挂着一副看不到本色的蚊帐,屋顶的玻璃明瓦投射下来一块方形的亮光,正好打在床铺背面上,凸显一块耀眼的亮光。紧挨着门房的屋子是一间更小的厨房,一个乌黑木制碗柜,一口的水缸、一口铁锅,这些就是这个老婆婆的全部家当。
老婆婆瞧见我们几个外来客人在四处张望,她走到床边赶紧拉亮了电灯,屋子显得亮堂一点。
她指着房间里的物件,介绍她的生活环境,一个煮饭的奶白色小高压锅摆在床边木柜上,这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亮点,高压锅旁边一把青菜。
我们几个环视着她的家什,生活的简陋显而易见,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的丰富离她很久远。
不需要我开口,她自觉的打开了话匣子,她一脸自豪的神情,对我说起她的荣耀:“我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女儿早已出嫁到外地,儿子娶妻又生子,他们都住前面镇上的楼房里。”
她用右手往背后指一指,那个方向应该离这里不远,耄耋之年的父母总是要照顾的。只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有一股老屋情节,年轻人可不会愿意住这种阴暗的老房子。
对她来说,后代发达,子孙满堂,幸福安康,这是一份寄托,也是一份人生的成功。
她说:“我喜欢一个人住,老头子过世十多年了,我自己能做饭吃,不需要他们照顾 ,一个人的生活自由自在。”她还告诉我,儿子有空也来祖屋看看,帮她买一些生活所需。
我们匆忙看看,听到同伴们回程的声音,正准备离开。老婆婆还在自顾地介绍她的家人,幸福的表情溢满脸上。嘴上说她喜欢一个人,一个人跟谁说话呢?沉寂太久了,还是想找个人说说话,也许觉得我们是她今天遇到的最好的听众。
走出老婆婆的老屋,脚下是光滑的石板地,时光荏苒,脑海里回想起我的奶奶,一双小脚步履蹒跚、颤颤巍巍走在家乡的泥泞路上。那一年的暑假,我父亲打发我去乡下陪80岁的奶奶,爷爷去世以后,奶奶一个人守着我家的老房子,跟附近的伯伯家遥遥相望。
一个天空阴雨的天气,奶奶独自坐在门口,手里拿着那把有些历史的铜烟壶,花白又稀疏的头发挽在脑后,形成一个发髻,她划了一根火柴点着眼前烟丝,看着远方,自言自语说:“奶奶有儿有孙,却一个人住在这一栋大屋子里。”
我回家把这句话带给了进城不久,为了生存一脸疲惫的父亲,他转身留给我一个无奈而又沉默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