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学习,不管是学习语言、学习物理、学习计算机,还是学习绘画、学习足球、学习做饭,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学习。我们的父母、老师、前辈、同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有些学习方法似乎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还有名人名言佐证。但本书作者却告诉我们,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绝对正确的学习方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大脑的活动,通过科学家的实证,我们可以掌握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第一个问题:那些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错误的学习方法
误区一:如果我反复阅读某段话、某篇文章,那么我会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长久。
举个例子,我们在阅读一段关于英语语法书中关于完成时态用法的文章,刚开始看了两遍没有看懂,这时候有的老师就会建议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背诵谋篇文言文,大声诵读了几十遍,等到默写的时候却发现还是记不起来。
事实是:对某个知识的熟悉程度并不代表了你掌握了这个知识,检验掌握程度和加强记忆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回想(retrieval),而不是阅读时的流利感觉。
误区二:作为一个学习者,我很清楚我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学会。
举个例子:在学校的时候,上完课老师经常问我们“这道题关于随机概率的题目你们弄懂了吗?”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懂了!”,但真正等到考试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解答不出来。或者,在练习蝶泳的时候,教练讲解了知识要领,我们观看了动作视频,也在指导下摸索着尝试了一下,但等到自己游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掌握不了要领。
事实是:知识假象(illusions of knowing)是经常存在的,我们以为自己掌握或者学会的技能知识,很有可能只是自己的幻觉。
误区三:如果我只专注于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项技能的练习,我会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或者技能。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大量重复练习”的作用,在学习篮球运动时,为了提高投篮准确率,有的人会固定站在某个定位点,反复练习投篮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万次,认为只要这样练习下去,可以大幅提高投篮准确率。
事实是:很多人对大量重复练习(massed practice)存在理解错误,简单、单一、固定的重复练习对提高技能和掌握知识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实验证明,间隔练习、交替练习和变化练习的效果更明显。
误区四:人的智商一出生就是固定的,因而无论再怎么学习,我都不会得到提高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学校特别是高中毕业之后,由于没有考进好的大学,就觉得自己智商不高,不是学习这块料,于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就放弃了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想法。
事实是:因为大脑有可塑造性,我们学习的效果最后都会在大脑体现出来。
误区五: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商业成就都是从创新开始的,因而创新比知识更重要
举个例子:在学习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大量需要背诵和记忆得知识要点,即使是在学习一门技术,也有很多口诀和方法。有的人会认为,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性地利用知识,因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事实是:真正掌握一门学问或者技巧,不仅需要概念理解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还需要占有大量知识要点,所以该记忆的必须要记忆。
第二个问题: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打开学习的正确方式到底是什么
方式一:使用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
定义:就是通过回忆事实、复数概念和重要知识点的方法。
举个例子:就是你在学习了一个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之后,把书本合上,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这个概念,用身边的例子去描述这个知识。
原因:在提取,或者回想(reflection)练习中,可以使你将记忆中既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新的经验相互联系,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练习使用,以便应用到不同的情况之中。
操作方法:
①回想练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试(testing),当你学完一个知识之后,可以问问自己这个知识到底讲了什么;
②考试的内容要让大脑觉得很费力气,也就是要进行有难度的提取;
③考试的时间要有间隔,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需要重复多次;
④不要在考试后立即给予正确的反馈,可以适当增加反馈的时间跨度,这样可以让大脑对这个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
备注:在这里的考试,更多地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主动行为,要是被迫去参加一个考试,效果会大打折扣。
方式二:混合练习方法
解释:走出简单重复练习(massed practice)的误区,使用间隔练习(spaced practice)、交叉练习(interleaved practice)和变化练习(varied practice)
进一步解释:
①间隔练习,就是两次练习之间要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时间的长短随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改变,比如刚开始间隔3天,熟练了间隔5天,再熟练了间隔10天;
②交叉练习,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科目或者技能之间交叉进行练习,比如在学习几何体的时候,在楔形、球体、三角形等之间相互交替进行练习;
③变化练习,就是改变同一个科目的条件之后再练习,比如练习投篮时,要练习5米、10米等等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投篮。
原因:大量简单重复练习让你记忆得快遗忘得也快,而且会陷入心不在焉的无效重复之中。虽然我们直觉上感觉单一性的简单重复是掌握知识最快的方法,但心理学实验证明,间隔练习、交叉练习和变化练习会让学得更快、掌握得更牢固。
操作方法:
①在交叉练习时,使用Leitner Box,如图,按照掌握熟练程度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卡片分别放入5个不同等级的盒子,1至5代表了熟练程度,每熟悉一个知识卡片,就将其提升一个等级,不同等级复习间隔时间不同。
②要特别注意“熟悉即掌握”的陷阱,在重复练习中,要增加安排考试,以便检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
③在交叉练习中,你要故意让自己在熟悉掌握一门知识之前改换科目,通过不断的轮流交替,加深熟练程度。
④在变化练习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进入“死循环练习”,就是改变条件不能有规律,要尽量随机改变,以投篮练习为例,不能总是按照3米、5米、7米的顺序,要打乱成随机距离或者随机顺序。
方法三:适当提高难度
解释:只有那些鲜明的、重要的、定期练习的知识才会更好地保留在大脑里,在大脑感到最费力气的时候,才会记得更牢,掌握得更好。因此,学习的过程越简单,反而越不利于我们掌握这个知识或技能。
原理:任何学习都需要大脑经过编码(encoding)、固化(consolidation)和提取(retrieval)三个步骤,我们的记忆力是无限的,但提取记忆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人的大脑是根据记忆痕迹(cues)来提取记忆得,记忆痕迹留下的印象越鲜明,我们就越容易提取相关记忆。实验也证明,在学校教育中,那些适当提高教学难度的方法最有效。
适当的难度对学习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付出的努力越多,重新固化记忆、创建思维模型、拓展熟练程度、培养抽象学习能力、提高灵活性以及优化学习思维的作用发挥越好。
操作方法:
①知识生成: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或技能,首先靠自己尝试去回答或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依靠书本给出的固定答案。
②“写即学”(write to learn):学习了某个知识之后,围绕这个知识写一篇小论文,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概念,并用身边的故事去列举相关的例子。
③避开两类“不受欢迎的困难”,第一类困难是那些你根本无力解决的障碍,也就是难度太高了;第二类困难是那些无助于你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这些技能,或者是与实际生活无关的难度挑战,也就是与无益于学习掌握这项知识的困难。
方法四:避开假象错觉
解释:我们对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清楚,产生家乡错觉的原因主要是感知假象、认知偏见和记忆错误
原因:
①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我们的两种认知系统。系统1,或者说自动系统,是一种无意识的、直觉的、直接的,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在我们看到某个事物或情况的一瞬间,就做出结论;系统2,是有意识的分析和思考,这个过程相对较慢。这个系统是我们思考选择、做出决定、并且实施自我管控的一部分。系统1虽然是自动的、快速的,但却极其容易受到假象干扰。
比如,我们常常所说的刻板映像就是这个道理,看到了穿得很差的人,就觉得肯定经济很穷,看到了开豪车的人,就直观上以为很有钱。这些直觉有时候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却又是错误的。
②人们对模糊不清的事实和武断得出结论的事实都非常不喜欢,总是倾向于给某些事情找出一个合理的原因和解释。正是存在这样一种特性,我们在回忆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放大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其他人提示一些比较鲜明的例子,让他回忆起记忆中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我们也可能由于给出错误的线索,而推导出了错误的记忆。
③心智结构也可能是造成错误的来源。随着我们掌握的生活中的技能越来越多,我们习惯于将那些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集合在一起。它们在人的大脑里,就好像我们智能手机里面的各类应用。思维定势帮助我们更快的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我们会犯一些习惯性的错误。特别是有一些情况看起来和以前的很相似,但实际上不同的时候,需要我们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做出新的对策。
校准自己学习程度评估的方法:
①同伴指导。这是由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发明的方法,学习时成立一个小组,不同的人相互之间共同讨论某个话题,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来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意见。
②注意你用来判断自己学习程度的标准。尤其是要注意,阅读某篇文章的流利程度不能成为你判断自己是否掌握这个知识点的依据,更可靠的办法是采用回想或者自我提问的方法。
③向本领域的专家进行求证。到底自己的能力水平怎么样,除了自我进行评估以外,更客观地方法是请这个领域的专家对你进行评判。
④使用模拟练习。模拟你需要使用学习内容的场景,不断地改变条件和环境,看自己是否能够应对自如。
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超越自我的学习偏好,提高学习能力
第一,不同能力的学习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①你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能力。 "无论你认为自己可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都是正确的”。你对个人能力的描述在形成你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②语言的流利程度和阅读的能力水平。这点对大多数人是起作用的,许多阅读困难症患者的学习能力明显要低于普通人。
③虽然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偏好(Learning styles)理论,认为不同人之间的学习偏好导致了学习差异,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实证证明。
第二,可以改变学习能力的指导性技巧
①智力因素。Robert J.Sternberg认为智力分为三种形式:analy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完成诸如考试之类典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 ,指的是综合既有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新的或者不平常情况的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具体的情况下某个知识应用的能力。只有这三个方面的智力都得到发展了,学习能力才会整体提高。
②动态测试:Sternberg和Grigorenko发明了一种动态评测学习程度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反复询问:如果想要得到提到,我到底要做些什么?
③建立知识结构:又叫做思维模型或思维图式,就是在学习新知识时,把关键思想概括出来,并建立将其建立成一个内在合逻辑的体系。
④规律学习者与案例学习者:有的人比较擅长学习抽象的道理,通过推导掌握知识;有的人比较擅长从具体事例中学习,通过归纳掌握知识。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运用的学习习惯
①真正主导学习:在学习中,你必须走出大门,去找到那些你真正追求的东西。掌握某个学问,特别是复杂的概念、技能和操作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学习知识不仅仅是考试上的一个分数,也不是好老师或教练能直接给你的,更不会随着你头发逐渐变白而自动增加。
②全面发展智力:不要只是呆在你习惯的学习方法里面,而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动你所有的“智力”去掌握一个知识,去培养你想要的技能。描述你想要的东西,然后弄清楚你要学的内容,弄明白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个知识。
③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比如提取练习、间隔练习和交替练习等等,学会避开各种知识假象,把遇到的困难视为提升自我的好机会。
④抽象出根本性原则:建立一个知识逻辑体系。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同时学习两门知识以上的人,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两者这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似点。
第四,为什么我们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原因:所有的学习和记忆归根到底都是生理学现象,发生在我们的神经和神经通路之中。而大脑具有可塑性,会随着我们工作学习而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
证据一:IQ是可变的。IQ是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产物,虽然绝大部分IQ是通过遗传得来的,但后天的环境,诸如营养、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认知训练等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IQ。
证据二:大脑是可以锻炼的。虽然大脑不像肌肉一样,通过锻炼某项技能就可以提高整体的素质,虽然许多锻炼大脑的“游戏”没有什么作用,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可以提高大脑的复合性方法。
操作方法:
①保持成长心态:仅仅是态度的不同就能产生巨大的作用。那些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提高的人更容易提高学习能力。对待成绩的认知也很重要,那些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的人,与那些把成功归因于天赋的人相比,更容易提高能力。
②加强刻意练习:必须要像一个专家一样,反复地磨炼提高自己的某种技能。
③运用记忆线索:运用各种助记手段,比如记忆宫殿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记忆水平。